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行动

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行动

时间:2025-07-18 09:54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盛夏七月,临沂大学金沟官庄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揣热忱走进乡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传递温暖。队员们在支教助学中播撒希望,在田间劳作中体悟担当,在红色调研中汲取力量,在欢声笑语中联结情感,在点滴关怀中诠释初心,在与老党员的对话中传承信仰,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该图为实践队员到达金沟官庄村)

  一、支教助学:以知识为翼,托举乡村未来之梦

  每日清晨,实践队的教学课堂便充满了活力。“讲好普通话,做文明学生”课程,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让乡村孩子与外界接轨的桥梁,助力他们打破地域壁垒,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手工绘画课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梦想,实践队员以耐心引导他们释放创造力,这是对审美素养的培育,更是对“美育润心”理念的践行;防溺水安全与自救指南课程,则是用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筑起防线,彰显着青年一代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队员们用真诚与专业,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望向远方的窗,让他们在成长路上拥有更坚实的翅膀——因为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梦想,都是国家未来的组成部分,而教育的力量,正是让这些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

(该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绘画课成果展示)

  二、调研实践:以红色为魂,传承先辈精神之火

  利用空余时间,实践队伍走进莒南县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开展实践。队员们有序参观 “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碑” 与 “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展馆”,在纪念碑前追思先辈艰辛牺牲,于展馆内通过史料、场景、实物,了解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敌、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还展开旗帜合影,沉浸式学习深化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传承红色精神决心,立志以青春践行使命,让红色基因焕发生机 。

  在这片承载革命记忆的土地,队员们既是 “参观者” 也是 “传承者”。探寻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是铭记初心、汲取前行力量。先辈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成为青年砥砺动力,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红色基因传承是民族复兴关键支撑,实践队员们用行动叩问与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延续 。

(该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三、文娱活动:以欢笑为桥,编织城乡同心之结

  夜幕下的乡村充满了欢声笑语。实践队员们与孩子们玩起“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简单的游戏里藏着最纯粹的快乐,这是城市与乡村的童年在共鸣;队员们的舞蹈、葫芦丝演奏、歌声,是青春风采的展现,更是艺术之美在乡村的绽放;与老人同打鼓、和大妈跳广场舞,是代际之间的温暖互动,更是情感的自然交融。

  这些欢声笑语,早已超越了“文娱活动”的范畴。它是城乡心灵的碰撞,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实践队员们用真诚的陪伴打破隔阂,让城市的活力与乡村的淳朴相遇,编织出一张“同心结”——这份联结,是对“乡风文明”的生动诠释,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图景中最动人的一笔。

(该图为晚上广场活动后实践队员与村民大合影)

  四、暖心行动:以真情为笔,续写军民鱼水新篇

  实践队的厨房里,队员们擀皮、调馅,包起热腾腾的饺子,随后送到贫困户和老党员家中。一碗碗饺子,承载的是青年对乡村的关爱,更是对“助力乡村振兴、情暖基层群众”的生动践行。

  金沟官庄村省派第一书记苗翠光带领队员们走进老党员家中,特别是建国前老党员颐居小院。96岁的老党员虽记忆模糊,却清晰记得“15岁到金沟官庄,16岁参加民兵打鬼子”的经历。那布满皱纹的眼角里,仍闪烁着为国家战斗的炽热光芒,也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信仰的力量。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队员们在老党员的故事中读懂“忠诚与坚守”,更明白乡村振兴的路上,要传承这份初心。正如他们所说:“老党员用一生践行信仰,我们要用青春续写担当,让这份温暖与力量在乡村大地上永远传递。”

  (该图为金钩官庄村省派第一书记苗翠光与实践队队员倾听建国前老党员讲述经历场景)

  此次“三下乡”实践,临沂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意义,在于奉献;成长的价值,在于担当。他们在乡村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足迹,更播撒了希望、传递了温暖、传承了精神,用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最有意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