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点灯人:宋馨用阳光格言沁润心灵之光 ——访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宋馨
宋馨,中国公益人物,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国内心理学访问学者。自2003年走进西安儿童村开启心理公益教学,23年来行程逾30万公里,踏遍了陕西、青海、四川、河南等20多个省份,建立心理教育基地436个,惠及儿童超10万人。首创“宋馨式大众实用心理学教育模式”,在留守儿童、山区儿童及少数民族孩子心中燃起了自信之光。从青海雪域到秦岭深山,从6000封心灵书信到《青少年人生格言》,她以母亲般的胸怀为中国心理教育拓出一条带着体温的路。 燃灯照心路 春雨润春苗 当城市化的车轮碾过乡村的宁静,当留守儿童的日记里写满“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当中专校园里的少年因成绩不佳而低垂头颅,一个严峻的时代命题摆在面前:如何为成长中的心灵筑起避风港?宋馨的答案,藏在她走过的每一条山路、读过的每一封孩子给宋妈妈的书信里。 2024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达34.5%,其中“缺乏自信”“情感淡漠”成为高频词。而在宋馨最早接触的西安儿童村46个罪犯子女中,有32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不是不亮,而是没人帮他们拨开云层。”宋馨在2003年初次走进西安儿童村时,就被孩子们空洞的眼神刺痛——有的孩子攥着褪色的全家福默默地流泪,有的因被亲戚歧视而拒绝说话,更有甚者将“我是坏孩子”刻进了心里。 正是这样的时代痛点,让宋馨的阳光心理教育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她摒弃了传统心理教育中“病理化”的治疗思维,首创了“唤醒式教育”:用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点燃自信,用书信疗愈打开困境儿童的心扉,用持续陪伴重建信任。在江西太阳村,103个困境儿童、罪犯子女在宋妈妈的心理课堂上哭着写下了童年的故事,那些被暴力、歧视、分离所填满的记忆,在泪水里得以释放;该太阳村创办者周裔开局长,在仅有两排简陋房屋的条件下,特意腾出卫生所为宋会长安排授课的休息场所,用真诚行动支持这份伟大的公益教育。
这些实践的背后,是教育者对时代需求的敏锐回应。正如镇安县政协主席杨清平所言:“秦岭大山里的孩子,缺的不是课本,是抬头挺胸的勇气。”宋馨的工作,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当青海循化县教育局长韩中国给宋馨发来“你开展的阳光心理教育乃中国教育短板”的短信时,陕西柞水县徐孔华校长正带领全校1200名山区孩子在操场诵读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当河南辉县王趁新校长联合周艳华、刘春海、赵镜波、侯建芳、高黎明各位校长组建宋馨阳光教育学校联盟时,四川宜宾市胡正武校长已到秦岭赴西安取经,回去后立即传播到宜宾市罗文武校长、戴麒麟校长、唐莉校长等学校,迅速开展宋馨阳光心理教育。另外,陕西丹凤县張崇锋校长,刘军锋校長全面启动山区孩子心理教育!陕北革命老区延川县卫健局張海岩局长启动贵县阳光心理教育工作!为社乡孩子推动心理教育。
23年风雪长路,商洛山阳县管广富校长与曹文英主席在新校重建标杆,组织全校孩子大声朗读宋妈妈格言,山阳县谢院长在福利院为孩子拭泪领读宋妈妈格言。在潼关县王莉果校长的升旗仪式上,宋妈妈格言化作千人口中的春雷……这些变化无一不在印证着:心灵的阳光,远比物质的给予更能滋养成长。 重峦金石开 “心牢”焕新天 青藏的雪峰听过宋馨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秦岭的松涛应和过诵读声。23年30万公里,宋馨的足迹深嵌在中国最需要阳光的角落:镇安县毛戬校长的教案本里,记录着熨斗学校女孩从蜷缩到昂首的蜕变;商南县范德斌校长的“宋馨阳光社团”让中考失利者挺直脊梁;洛南县委社会工作部杨建雄主任在文案中疾呼:“秦岭孩子需要心灵铠甲!”而青海尖扎县格智加校长的藏汉双语晨读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声,引得央视导演惊叹:“雪山下的生命如此铿锵!”大荔县韩冬梅校长、张立峰校长坚持三年传播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 此刻铜川市郑彧华正为病父熬药,手机里传来代课教师领读宋妈妈格言的视频;榆林米脂县李涛在晨雾中接连发送朗读宋妈妈格言的影像——他们的坚守,让永寿县孩子在信中说:“宋妈妈,读了您的格言,班里死气沉沉的同学开始笑了。”宋馨,这位用脚步丈量过18个省份的教育者,在436个基地种下了10万颗向阳的种子。
那年非典肆虐,西安儿童村的孩子们被恐惧和孤独所包裹,宋馨连口罩都不戴就走进课堂,每周往返两小时,一坚持就是23年。最初的半年,她总陪着孩子们流泪——为那个父母双亡、靠捡垃圾活下去的男孩;为那个被亲戚打骂、偷偷在夜里啃墙皮的女孩。但她知道,眼泪换不来成长。于是她布置了“给宋妈妈写信”的作业,46封稚嫩的笔迹里,有对苦难的倾诉,更有对爱的渴望。有个孩子写道:“宋妈妈,您来的那天,阳光都比平时暖。”这句话,成了宋馨风雨无阻的动力。 2009年的江西之行,让宋馨的心理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升华。在周裔开局长腾出的卫生所里,她用两个小时读完了103封带泪的书信,那些“爸爸被警察带走时,我躲在衣柜里”“亲戚说我是小罪犯”的句子,让她的眼泪打湿了信纸。也是在那里,她发现集体诵读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能释放孩子的情绪——当“虽然我有小缺点,但我会越来越优秀”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眼中的光渐渐亮了。这种“群体唤醒”的力量,后来成为了宋馨阳光心理教育的核心方法。
青海的高原反应没能阻挡住宋馨前进的脚步。2021年,她在海拔3000米的藏族学校讲课,孩子们起初低着头不敢说话,随后却能跳着藏舞背诵格言。离开时,一名叫卓玛的女孩塞给她一张画:太阳底下,一群孩子牵着一个戴眼镜的阿姨,旁边写着“宋妈妈,我们会想你,下山时,注意安全”。一封封藏族孩子们的书信,温暖这宋馨的心。 2023年盛夏,作为中央财政项目白求恩基金会支援西北地区下沉教育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宋馨再次带领团队踏上青海高原。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青海尖扎县。到县城仍需攀爬至3000米高山的藏族学校,她目睹了格智加校长坚持宋馨阳光心理教育带来的显著变化:从2021年叶卓秘书长启动全校诵读宋妈妈格言至今,这高山上的100名藏族孩子已变得“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曾有人问她:“您跑这么远,为什么?”她指着操场上追逐嬉闹的孩子:“你看,他们眼里有光了。”这束光,照亮了她走过的每一条路。在陕西山阳县儿童福利院,她为孤儿们建立了“阳光信箱”;在湖南湘西,她走进六个学校和村寨,听少数民族孩子用方言朗读宋妈妈格言,让自信的声音传遍校园。
最动人的,是那些跨越山海的坚守。西安李飞校长带领千人诵读宋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的场面震撼人心,贺芳军校长在2400人升旗仪式上见证声浪震云;柞水县刘日东校长在校门口宋馨妈妈《青少年人生格言》展牌,安康大山李来宁主任成功的阳光班到华阴市张威校长的阳光校园,华阴王莉园长、朱园长带幼儿诵读的奶音未落,在镇安县政协主席杨清平大力推动下,毛戬校长、谢文远校长、卢玲校长、郭传播校长、牛鹏校长、齐昌军校长、瑚世莉院长等为山区孩子护航;当河南张永放、宋如意主任让曾被鄙夷的中专生捧回奖杯,山东菏泽赵瑞林主任的乡村校三年坚持朗读格言,终迎蝶变。
而秦岭山区刘晓正会长与李锋校长、李贵峰校长打造的深山名校,正吸引县城学子逆流返乡——汉中秦巴大山王基洲校长的四年坚守,终让“我必成功”的呐喊响彻秦巴大山。 二十三年来,宋馨收到的6000封书信整理成集,21万字的童言里,藏着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灵密码。有个青海孩子在信中画了幅画:蓝天白云下,她牵着一群孩子的手,远处的山头上写着“宋妈妈的学校”。这幅画,或许就是对她公益之路最好的注解。 秉烛破长夜 清辉满人间 宋馨常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一点星火;一群人的坚守,才能燎原。”她的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举火者。从最初朋友圈的80人,到如今500人的全国爱心队伍,他们用专业与热爱,让宋馨阳光教育的光芒越照越远。 在宋馨看来,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打底,初心为魂”。作为北师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宋馨深知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与重要性。她每周会在群里开设“微课”,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讲到积极心理学,让基层老师明白“如何当好心理老师”。她始终坚持“两个必须”:必须学过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通过综合素质考核——“一个满口脏话的老师,怎么教出孩子善良?”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团队井井有条地开展心理教学,也有西安长安区六小任伟校长,强锐校长及文姝茸老师这样的班主任,更有河南周艳华校长这样的“跨界”教育者,他们因共同的教育信仰凝聚在一起。
在陕西镇安县,有个温暖的细节:镇安县金台书院翁芳院长组织的心理健康报告,107位校长听完宋馨的心理报告后,政协主席杨清平带着班子成员逐个学校视察,不是检查工作,而是给山区校长们“打气”推动阳光心理教育在山区的发展。这种“政府推动+民间参与”的模式,让阳光教育的根在山区扎得更深。 除了增强团队建设以外,教师培训更是重中之重。宋馨创新了“双轨培养”模式:线上通过百度百家、人人讲课堂开设专题讲座,线下线上组织校长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已完成62届论坛。
团队的力量,更体现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课堂停了,宋馨便带领着团队把课程搬到线上那段日子,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几十条视频:洛南县杨亚楠秘书长在阳光班里讲心理课,戴着口罩的孩子们举着格言卡片,在阳台上、院子里,用稚嫩的声音喊出“我们不怕”。二十三年来,宋馨收到过无数孩子的信,其中有一封来自江西太阳村:“宋妈妈,您说阳光会记得每朵花的名字。我们就是那些花,您就是我们的太阳。”这封信,道出了阳光心理教育的真谛——它不是刻板的课程,而是唤醒生命的温度;不是短暂的帮扶,而是持续一生的影响。当青海的藏族孩子用汉语说出“我要考北师大”,当四川成都张军秘书长传来阿坝州孩子朗读宋妈妈格言的视频,当河南中专的毕业生带着格言卡片走向工作岗位,当陕西洛南的孩子们回到大山当老师,把宋馨阳光教育传给下一代,这些传承都在证明: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被照亮的人,成为新的光源。
宋馨的书桌抽屉里,锁着一沓厚厚的信,最上面是2003年西安儿童村的男孩写的:“我现在在做公益,像您当年帮我一样帮助别人。”旁边是2025年青海卓玛的信:“我考上师范学校了,以后要教更多孩子读宋妈妈的格言。”这些信,是时光的见证,更是希望的接力。如今,6000封书信的整理已近尾声,即将出版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日记:给宋妈妈的书信》,会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童年。而宋馨和她的团队,仍在继续前行:计划用五年时间建立“百校联盟”,让宋馨阳光教育覆盖更多偏远地区;推动心理教师资质认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搭建数字化平台,让宋妈妈格言诵读、书信疗愈走向远方。 青海经幡飘扬的雪山下,藏族孩子的诵读声穿透云霄;秦岭深处的商南县职教中心,四川阿坝州琅琅书声惊飞了山雀。当被问及动力之源,宋馨展示了陕西少年的信:“宋妈妈,您唤醒了千万人守护我们的星光。”如今,这星光已汇成银河——在河南中专生挺起的胸膛里、在湖南留守儿童改编的苗歌里,更在那位坚持五年晨读的陕北教师沙哑的嗓音中。正如她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书法:“萤火虽微,可照旷野。”而长夜里最初的掌灯人宋馨,依然行进在破晓的山路上,衣襟沾满了星光与风尘,而身后是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