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心游中国·愈见”走进金昌——沉浸式心理旅游圆满收官

“心游中国·愈见”走进金昌——沉浸式心理旅游圆满收官

时间:2025-08-06 09:4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7月31日至8月4日,由心理学专家罗清军教授策划的沉浸式心理旅游团“心游中国·愈见”走进甘肃省金昌市。来自上海、广州、四川眉山等地的家庭,在“中国镍都·文明金昌”的紫金花海、火星一号基地、草原与沙漠间,完成了一场为期五天四晚的“心灵远征”。

  7月31日上午,启动仪式在金昌文旅产业园举行。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何金玉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出邀约:“希望大家在紫金花海的晨曦、祁连山脉的清风与戈壁星辰的静默中,收获疗愈与成长。”随后,团员代表陈奕汶小朋友发言,全体成员合影留念,旅程正式启程。

  与传统“打卡式”旅游不同,此次行程把心理学课堂搬进自然实景:

  在金昌市博物馆,团员们透过千年文物触摸城市脉搏;

  在火星1号基地,大家在的沉浸式场景中体验“向外探索宇宙,向内观照自我”;

  在紫金花海晨跑+正念训练,花香与呼吸同步律动;

  在沙漠攀登沙丘时齐诵王阳明“高山万仞,直登一步”,把“高远目标”拆成脚下每一步;

  在草原、北海子公园的“无主题共创”,孩子们与陌生人交换微笑,家长练习“不指导、只陪伴”;

  在“人生实验室”里,40名金昌本地青少年与外地团员混编组队,用绘画、戏剧完成情绪表达与亲子对话,为金昌青少年赠送礼物,围聚一堂,分享了一个象征“心理成长”的特别生日蛋糕。

  在沙漠,当大家艰难的刚爬上一个高大沙丘顶部,罗教授引用王阳明的“高山万仞,直登一步”面对高远目标需将注意力聚焦于当前行动,专注当下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眼下的事情,积累做就是大成就。走进沙漠深处罗教授又告诉孩子们:“当我们登沙山、听鸣沙、迎风奔跑时,每一步都在唤醒生命最原始的坚韧基因。”“沙漠教会我们豁达与从容,任何困难当你去面对都不算困难。”“也许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是你身上一定有唯一的闪光点。真正的强大,始于承认脆弱却依然前行。”

  在不同的景点,结合不同的环境、历史故事,罗清军教授团队总能结合心理知识、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接纳等,娴熟的将简单的心理知识贯穿到每个小的细节,没有说教,把“治愈”藏进细节的褶皱里。“旅行的意义不再是‘逃离’,而是‘回归’。”罗清军教授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沙漠里的风,看不见,却能让每一粒沙流动起来。”

  五天里,没有说教式的课堂,只有随风潜入夜的“心理彩蛋”:

  篝火晚会上,孩子把写给父母的“悄悄话”折成纸飞机,穿越火焰飞向父母手中;沙漠夜行,家长被要求“闭上嘴”,用静默护送孩子完成3公里徒步;在“人生实验室”环节一位母亲哽咽:“我第一次听见儿子对我说‘谢谢你相信我’。”

  策划者、心理学教授罗清军表示,当下多数人出游仍停留在“逃离”——借拍照打卡、坐车赶路暂时躲开压力,却更易身心俱疲;与此同时,疗愈、情绪流动与生命意义感的需求正急剧上升,人们渴望的不只是“到此一游”,而是让风景真正滋养内心。因此,“心游中国·愈见”把课堂搬进花海、沙漠与草原,家长与孩子在火星基地仰望“列星安陈”,在沙丘顶端默念“高山万仞,直登一步”,借自然隐喻完成自我觉察;旅途中的共创、分享与静默徒步,让情绪自然流淌,也让亲子关系互为镜子。罗清军强调,青少年心理困境不能靠速成培训解决,唯有把心理教育嵌入真实场景,以故事、历史和同伴互动替代说教,才能让孩子和家庭在“慢教育”里愿意倾听、敢于表达、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

  据悉,“心游中国·愈见”心理旅游将持续深化心理与旅游的结合,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旅游陆续,继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对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