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深耕廿载育英才,AI赋能启未来 ——探访老牌儿童编程机构"料视编程"的教育创新之路

深耕廿载育英才,AI赋能启未来 ——探访老牌儿童编程机构"料视编程"的教育创新之路

时间:2025-06-24 10:37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引言)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编程已不仅仅是IT行业的专属技能,更成为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素养。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8万所中小学开设编程课程,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在这片蓬勃发展的蓝海中,有一家机构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办学理念——"料视儿童编程"。这个创立于2006年的教育品牌,以C++信息学奥赛辅导为特色,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培养了众多竞赛获奖选手,更通过自主研发的AI教学系统,重新定义了儿童编程教育的新范式。

  一、二十年深耕:信奥赛辅导的"匠人之路"

  走进料视编程总部,走廊两侧的荣誉墙格外引人注目:数百张获奖证书整齐排列,其中不乏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的照片。"这是我们2018年的学员张明哲,现在在MIT攻读计算机博士。"教学总监陈明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道,语气中透着自豪。

  (1)课程设计的"独门秘籍"

  "很多家长好奇,为什么我们二十年如一日专注C++教学?"陈明总监打开电脑,向我们展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最基础的"变量与数据类型"到高阶的"动态规划与图论算法",共分为12个等级、368个知识点模块。每个模块都配有自主研发的互动课件,比如在讲解"递归算法"时,系统会先播放一段"汉诺塔"的动画演示,然后引导学生用代码实现这个经典问题。

  "我们特别强调'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陈明举例说,在教授"贪心算法"时,老师会先给出一个现实场景:"假设你是超市收银员,现在要找给顾客87元零钱,如何用最少数量的纸币完成?"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案例,抽象的算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少儿学编程更加的直观简单,容易理解。

  (2)竞赛培养的"金字塔模型"

  料视儿童编程独创的"三阶培养体系"令人印象深刻:

  基础阶段(6-12个月):培养编程兴趣,儿童编程以图形编程为主

  提高阶段(12-18个月):少儿学编程阶段,会学习C++、python的基础。

  冲刺阶段(18-24个月):青少年编程阶段,系统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专项竞赛训练与心理辅导

  "我们不会让零基础的孩子直接刷题。"陈明强调,"就像建房子要先打地基,从儿童编程阶段开始,我们会用前三个月专门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机构自主研发的"逻辑思维训练箱"包含了100多个实体教具,通过拼图、积木等游戏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到少儿学编程阶段就主要以算法为主。

  (3)教学成果的"硬核数据"

  在料视编程的年度报告中,一组数据格外亮眼:

  2023年省级以上信奥赛获奖率67%

  NOIP(省级联赛)一等奖获得者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增长率

  12名学员入选2023年省队,创历史新高

  85%的毕业学员在大学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

  "最让我们骄傲的不是奖牌数量,而是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陈明分享了一个案例:15岁的学员李想曾经是个"数学困难户",经过两年系统训练后,不仅获得NOIP一等奖,学校的数学成绩也从70分提升到95分。"这就是计算思维迁移的力量。"

  二、科技赋能教育:AI系统的革命性突破

  在料视儿童编程的研发中心,技术总监林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智学"AI辅导系统。这个投入1500万元研发的智能平台,正在重新定义编程教育的边界。

  (1)24小时在线的"AI导师"

  "少儿学编程时,凌晨三点调试代码遇到问题怎么办?"林峰演示了系统的即时答疑功能:当学员上传一段有bug的代码后,AI能在0.3秒内完成分析,不仅准确指出错误位置(如"第17行数组越界"),还会用动画演示程序执行流程。更智能的是,系统能理解自然语言提问,比如学生输入"为什么我的排序结果不对",AI会结合代码上下文给出针对性解答。

  据统计,该系统日均处理咨询超过5000次,平均响应时间1.2秒,准确率达到92%。"我们建立了百万级的'错误代码-解决方案'数据库,这是准确率的保障。"林峰解释道。

  (2)个性化的"学习导航仪"

  每个学员在"智学"系统中都有一个动态更新的"能力画像"。系统会记录学员的代码风格、常见错误类型、解题速度等200多个维度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的提升建议。比如,某个学员在"指针应用"方面表现较弱,系统会自动调整其训练计划,增加相关专题的练习。

  "这就像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位私人教练。"林峰展示了学员王雨薇的成长曲线:经过系统半年的针对性训练,她的"动态规划"解题速度提升了60%,最终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3)虚拟现实的"竞赛模拟舱"

  最令人惊叹的是最新研发的"VR竞赛系统"。戴上特制眼镜,学员就"置身"于真实的比赛现场:周围是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大屏幕上的倒计时不断跳动,系统还会随机设置"突发状况",比如在最后十分钟更改题目要求。"我们通过生物反馈传感器监测学员的心率、皮电反应等数据,科学训练他们的抗压能力。"林峰介绍道。

  三、教育初心:超越竞赛的育人理念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教培行业的今天,料视编程依然坚守着一些"另类"的做法。

  (1)免费的公益行动

  机构官网开放了很多基础课程资源,每周六的"编程公益课"已坚持了8年,累计惠及5万余名学生。2023年启动的"乡村编程计划"更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了300多台电脑"。"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陈明说。

  (2)严格的师资选拔

  要成为料视的讲师,必须通过"3个月培训+6个月试讲"的考核期,期间要完成1000小时的听课记录和200小时的模拟授课。所有教师每年必须参加IOI(国际信息学奥赛)命题专家研讨会,保持与前沿接轨。

  (3)独特的"失败教育"

  在料视儿童编程的教室里,笔者注意到一个特别区域——"BUG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学员们曾经写出的各种错误代码。"我们鼓励孩子正视错误,因为每个BUG都是进步的阶梯。"陈明说。这种教育理念的效果是显著的:学员的平均调试错误时间从最初的45分钟缩短到15分钟。

  四、面向未来:教育科技的新探索

  在采访的最后,两位总监透露了机构的新规划: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青少年计算思维评估体系",这是一套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能力测评工具;同时正在开发"家长端APP",让父母能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

  "二十年前,我们教少儿学编程写代码;现在,我们通过代码培养未来人才。"陈明的这句话,或许正是料视儿童编程最好的注脚。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家老牌教育机构用坚守与创新证明: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本报记者 肖宇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