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从集输岗位转到采油岗位后,因为请教一个问题,一位临时用工的同事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让王秀芳偷偷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20年后的今天,王秀芳不仅斩获各类技能比赛的奖杯,独立或参与完成创新成果50多项,而且带领众多徒弟在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 油田鼓励创新创造和技能素质提升是沃土,个人的努力和汗水是养分,让20年前悄然种下的那颗种子扎根、开花,结出更多的“种子”。 王秀芳,胜利油田鲁明公司济北采油管理区主任技师。她说,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种子定会开花;用小积累实现大突破,“原来我们也行”。
埋下一粒种 技校学的是安装专业,1996年毕业后在联合站上班,后来转岗到采油岗位至今。这就是王秀芳近30年的工作履历,看似平淡,却有起伏。 20年前的一个场景,王秀芳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刚到采油岗位不久,她向一名同事请教,没想到迎头等来一句,“你是正式工,还用得着问我这个临时工吗?” 一句说者无心的玩笑话,却犹如一块巨石砸进了王秀芳的心底,水花四溅。随即,她又把一颗种子埋在了心底,“好好干,为了自己让别人瞧得起。” 和自己对采油工作一样,新建的计量站也是从头开始。没有人带自己,王秀芳就主动跟着有经验的同事一起上井干活,问这问那。 成长没有捷径可走,王秀芳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把现场当课堂、把同事当师傅,边问、边学、边干,一点点积累,让自己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刻苦认真”,同事刘莎看到了王秀芳的努力——每天早上5点就到了练兵场,中午吃完饭又在练兵场,下午下班后一直练到10点才回家。王秀芳觉得,“练兵场上什么也不想,就喜欢那种投入的感觉。” 为了孩子,王秀芳等了5年,直到丈夫考取高级技师不用再考试,有了时间照顾孩子。2011年,王秀芳第一次参加济北采油管理区的班组对抗赛,一口气拿下了全部5个一等奖。 同年,王秀芳如愿参加鲁明公司的技能比赛,“第一次参赛,心理预期是能拿个奖就行。”但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鲁明公司唯一一个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获得一等奖的人。 2016年,王秀芳考取技师并竞聘成为采油管理区责任技师,又成为鲁明公司的唯一。“之前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是再给自己抽上几鞭子。”
打开一把锁 2025年1月6日,在纯梁采油厂高青管理区高424-斜27井场上,王秀芳正在讲解自己的创新成果“井口保温装置”的使用方法。创新成果转化成实用工具,她一方面看使用效果,一方面通过这种“售后”进一步升级改进。 2024年,王秀芳的5项创新成果在公司推介会上现场被订购141套,其中“信息化仪表太阳能充电装置”、“油嘴套内置单流阀”、“注水井单流阀内部清理器”这种能降低能耗、减少劳动强度的创新成果成为“热门产品”。 从埋下种子的那一刻起,王秀芳想的不仅是要提高技能,还要拿出自己的创新成果。他的创新之路是从跟着师傅孟宪河一起干开始的,随着技能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想法愈加强烈。 2015年,王秀芳发现在清洗水井单流阀时,因为空间狭小职工手伸不进去,导致10多分钟取不出单流阀(阀球),“能不能用快速取出呢?”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一个钢笔大小的装置完成,实现水井单流阀瞬间取球。这是王秀芳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并获得鲁明公司创新成果二等奖。 “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把锁,彻底解决了之前的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境。”在同事赵军看来,王秀芳想法特别多,想到了就去干,“她的办公室角落里放着各种工具,随时带着上井实验改进。” 单流阀阀球好取了,清洗和修复如何同时改进?王秀芳针对这项难题研制出单流阀内部清理装置,一次完成单流阀内部与阀座的清理修复工作。2023年12月单流阀内部清理装置获为民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各种信息化仪表的推广应用,频繁更换电池成为影响劳动效率的一大因素。2017年,王秀芳发明了太阳能充电装置,用电容储存电能替代电池工作,不仅让职工省了爬高、停井等工作,而且无需更换。 在王秀芳看来,这项成果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单一工具改进到组合创新的转变,技术含量更高了,也成为她第一个获得发明专利的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王秀芳独立完成20余项创新成果,参与完成30多项,22项成果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推开一扇门 2024年,王秀芳的徒弟王龙飞获得油田技能大赛铜奖,此前他还获得鲁明公司技能比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对于这个徒弟,王秀芳格外用心,整整带了6年,“用心带,看着他一点点转变并取得现在的成绩。” 如今,王龙飞已经是济北采油管理区的责任技师。在他看来,自己的理论、操作、论文和疑难问题的处理,都是王秀芳手把手教出来的,“也学到了她的那种抠细节的认真劲儿。” “我喜欢创新,是因为解决问题而得到认可;培训则喜欢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并超越自己。”如今,王秀芳所带的徒弟中,4人成为高级技师,6人成为技师,2人在油田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 “外出培训学的机会多了,眼界也开阔了。”学习与创新给王秀芳打开了一扇门,她又开始思索如何让一个人变成一大片,“师傅孟宪河把我领进门,教会我成长进步,我也要接过接力棒,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学习和创新上来。” 2016年负责管理区的培训,2018年又开始负责鲁明公司的培训,王秀芳延续自己的机械制图的做法,每天和徒弟们画一张图纸,“在制图中抠细节、养作风,并把这种作风带到学习、比赛、工作和创新中”。 培训中,除了常规授课,王秀芳还加入了学员授课,把学员纳入到授课老师的行列。青工学员辛明亮、王龙飞的电脑制图几乎次次考满分,于是他们成为CAD的培训老师。“既是学员又是老师,感觉有些兴奋。”辛明亮说。 采访王秀芳时,她正在和来自油田各开发单位的同行联合编写一本采油工理论教材,“爱好与工作成为一体是最快乐的,我们要把这扇门开得更大,未来的路更远。”(通讯员:庞世乾、王淑梅) 胜利油田鲁明公司——王秀芳:让种子结出“种子” 20年前,从集输岗位转到采油岗位后,因为请教一个问题,一位临时用工的同事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让王秀芳偷偷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20年后的今天,王秀芳不仅斩获各类技能比赛的奖杯,独立或参与完成创新成果50多项,而且带领众多徒弟在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 油田鼓励创新创造和技能素质提升是沃土,个人的努力和汗水是养分,让20年前悄然种下的那颗种子扎根、开花,结出更多的“种子”。 王秀芳,胜利油田鲁明公司济北采油管理区主任技师。她说,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种子定会开花;用小积累实现大突破,“原来我们也行”。
埋下一粒种 技校学的是安装专业,1996年毕业后在联合站上班,后来转岗到采油岗位至今。这就是王秀芳近30年的工作履历,看似平淡,却有起伏。 20年前的一个场景,王秀芳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刚到采油岗位不久,她向一名同事请教,没想到迎头等来一句,“你是正式工,还用得着问我这个临时工吗?” 一句说者无心的玩笑话,却犹如一块巨石砸进了王秀芳的心底,水花四溅。随即,她又把一颗种子埋在了心底,“好好干,为了自己让别人瞧得起。” 和自己对采油工作一样,新建的计量站也是从头开始。没有人带自己,王秀芳就主动跟着有经验的同事一起上井干活,问这问那。 成长没有捷径可走,王秀芳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把现场当课堂、把同事当师傅,边问、边学、边干,一点点积累,让自己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刻苦认真”,同事刘莎看到了王秀芳的努力——每天早上5点就到了练兵场,中午吃完饭又在练兵场,下午下班后一直练到10点才回家。王秀芳觉得,“练兵场上什么也不想,就喜欢那种投入的感觉。” 为了孩子,王秀芳等了5年,直到丈夫考取高级技师不用再考试,有了时间照顾孩子。2011年,王秀芳第一次参加济北采油管理区的班组对抗赛,一口气拿下了全部5个一等奖。 同年,王秀芳如愿参加鲁明公司的技能比赛,“第一次参赛,心理预期是能拿个奖就行。”但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鲁明公司唯一一个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获得一等奖的人。 2016年,王秀芳考取技师并竞聘成为采油管理区责任技师,又成为鲁明公司的唯一。“之前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是再给自己抽上几鞭子。”
打开一把锁 2025年1月6日,在纯梁采油厂高青管理区高424-斜27井场上,王秀芳正在讲解自己的创新成果“井口保温装置”的使用方法。创新成果转化成实用工具,她一方面看使用效果,一方面通过这种“售后”进一步升级改进。 2024年,王秀芳的5项创新成果在公司推介会上现场被订购141套,其中“信息化仪表太阳能充电装置”、“油嘴套内置单流阀”、“注水井单流阀内部清理器”这种能降低能耗、减少劳动强度的创新成果成为“热门产品”。 从埋下种子的那一刻起,王秀芳想的不仅是要提高技能,还要拿出自己的创新成果。他的创新之路是从跟着师傅孟宪河一起干开始的,随着技能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想法愈加强烈。 2015年,王秀芳发现在清洗水井单流阀时,因为空间狭小职工手伸不进去,导致10多分钟取不出单流阀(阀球),“能不能用快速取出呢?”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一个钢笔大小的装置完成,实现水井单流阀瞬间取球。这是王秀芳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并获得鲁明公司创新成果二等奖。 “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把锁,彻底解决了之前的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境。”在同事赵军看来,王秀芳想法特别多,想到了就去干,“她的办公室角落里放着各种工具,随时带着上井实验改进。” 单流阀阀球好取了,清洗和修复如何同时改进?王秀芳针对这项难题研制出单流阀内部清理装置,一次完成单流阀内部与阀座的清理修复工作。2023年12月单流阀内部清理装置获为民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各种信息化仪表的推广应用,频繁更换电池成为影响劳动效率的一大因素。2017年,王秀芳发明了太阳能充电装置,用电容储存电能替代电池工作,不仅让职工省了爬高、停井等工作,而且无需更换。 在王秀芳看来,这项成果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单一工具改进到组合创新的转变,技术含量更高了,也成为她第一个获得发明专利的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王秀芳独立完成20余项创新成果,参与完成30多项,22项成果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推开一扇门 2024年,王秀芳的徒弟王龙飞获得油田技能大赛铜奖,此前他还获得鲁明公司技能比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对于这个徒弟,王秀芳格外用心,整整带了6年,“用心带,看着他一点点转变并取得现在的成绩。” 如今,王龙飞已经是济北采油管理区的责任技师。在他看来,自己的理论、操作、论文和疑难问题的处理,都是王秀芳手把手教出来的,“也学到了她的那种抠细节的认真劲儿。” “我喜欢创新,是因为解决问题而得到认可;培训则喜欢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并超越自己。”如今,王秀芳所带的徒弟中,4人成为高级技师,6人成为技师,2人在油田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 “外出培训学的机会多了,眼界也开阔了。”学习与创新给王秀芳打开了一扇门,她又开始思索如何让一个人变成一大片,“师傅孟宪河把我领进门,教会我成长进步,我也要接过接力棒,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学习和创新上来。” 2016年负责管理区的培训,2018年又开始负责鲁明公司的培训,王秀芳延续自己的机械制图的做法,每天和徒弟们画一张图纸,“在制图中抠细节、养作风,并把这种作风带到学习、比赛、工作和创新中”。 培训中,除了常规授课,王秀芳还加入了学员授课,把学员纳入到授课老师的行列。青工学员辛明亮、王龙飞的电脑制图几乎次次考满分,于是他们成为CAD的培训老师。“既是学员又是老师,感觉有些兴奋。”辛明亮说。 采访王秀芳时,她正在和来自油田各开发单位的同行联合编写一本采油工理论教材,“爱好与工作成为一体是最快乐的,我们要把这扇门开得更大,未来的路更远。”(通讯员:庞世乾、王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