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妈在家收拾柜子。她向来收纳得一丝不苟,但那天我听见她突然“哎呀”一声,接着就从卧室喊我:“快来看,我发现宝贝了!”我走过去一看,她手里拿着一叠老旧的充值卡——上面印着早已倒闭的超市名字。她眯着眼看了看卡面,又忍不住笑着念叨:“这要是还能换钱多好啊!”
那一刻,我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十年前的充值卡,如今早没了用,可她的这句感叹却特别现实。时代变了,花钱的方式变了,付款从纸币到扫码,从会员积分到各种电子卡,形式变了无数次。可有一点从没变过——我们都怕浪费。
我妈这番话也让我想到自己抽屉里压着的几张盒马礼品卡。它们被我放得整整齐齐,像是有什么“纪念意义”。刚拿到时我挺高兴,想着以后买点水果、牛奶正好用。结果现实里,线上下单的频率越来越高,盒马门店离家又远,卡就这么被“搁浅”了。看着它们,我竟有点理解我妈那句“要是能换钱多好”。 现在的人手里,大多都有这种“闲置的价值”:会员卡、购物卡、礼品券,甚至是当年抽奖得的储值卡。它们都不是没用,而是被时间拖成了“尴尬的中间状态”。不过,时代总归聪明——办法总比浪费多。 我查了下,现在人们处理盒马礼品卡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自用消费。这是最稳妥、最直接的做法。盒马礼品卡在门店结账或APP购物时都能使用,适合经常买生鲜、日用品的人。不过它也有局限,离得远的门店不方便去,线上下单又容易忘记选卡支付,这种“能用但懒得用”的情况特别多。 第二种是转送亲友。这种方式挺生活化的,比如家里亲戚住得近、常去盒马,就能让他们帮忙用掉。听起来简单,但现实里总有点“人情味的麻烦”——你不好意思要钱,对方又怕欠情,最后卡还是留在你这。 第三种是兑换商品。有的人会直接用盒马礼品卡买耐放的东西,比如粮油、清洁用品,再自己用或转给别人。这种方式算是折中,至少能让卡“动”起来。但问题是,有时为了用卡而买,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是一种浪费。 第四种,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处理。我在团团收小程序上试过一次,流程特别简单:搜索“盒马礼品卡”,选面额,填入卡号卡密,提交后系统审核,通过审核以后金额几分钟内就进了团团收的钱包。整个过程不用跑门店、不用转送他人,安静、利落,就像让一张“沉睡的卡”重新醒来。
我妈看到我这样操作,眼睛一下子亮了:“那我那堆卡能不能也这样弄?”我笑着说:“妈,那些可比你存的陈年酱油还老,系统都认不出来了。”她哈哈笑着摆摆手:“那就当纪念吧,早知道有这种办法,我哪能放十年。” 她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我想了许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东西放着不用,就慢慢变成了负担;能及时动手,让它回到生活的流动中,反而轻松。盒马礼品卡也一样,它的意义从不是那张卡本身,而是那份“能用起来”的心态。
我妈后来又开始整理柜子,嘴里念叨着:“以后别囤这些了,用就赶紧用。”我看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智慧——不贪多、不浪费,也不留遗憾。 那几张盒马礼品卡从抽屉回到我手里的那一刻,就像被“重新激活”的旧时光。时代的变化不会等人,但好在,总有办法让我们跟上节奏。卡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