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博士梁良:用“工程思维”重构物理课堂,直面中高考改革 本报讯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物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近日,本刊专访了拥有工科博士背景的资深物理教师梁良,他就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分享了其独到见解。 记者: 梁博士,您的“工程思维”教学法在业内颇受关注,它如何具体帮助学生应对中高考? 梁良: “工程思维”的核心是目标导向、系统分析和优化决策。我将它融入教学,直指中高考物理的两大关键能力:模型建构和科学探究。例如,面对一道涉及动态电路的复杂选择题,我教学生的不是“套公式”,而是像工程师设计电路一样,先明确题目考查的“功能”是什么(目标),再分析电路中各元件如何相互影响(系统分析),最后通过逻辑推理判断电流电压的变化趋势(优化决策,找出正确答案)。这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题目,而非盲目尝试。 记者: 能否请您举一个教学实例? 梁良: 比如“设计一个能将重物安全运送到地面的减速装置”这个项目。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运动学、牛顿定律和功与能的知识,去计算选择材料、设计结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失败、调整、再验证,这本身就是一场微型的科学探究。而这类探究能力,正是新高考实验题和探究题所重点考查的。我的工科背景让我能轻易设计出这类既有趣又直指考纲的“仿真项目”。 记者: 您认为这种方法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梁良: 其最大价值在于,它让学生学习的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可迁移的、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箱”。这套工具不仅能让他们在当下的考试中游刃有余,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硬核”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