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起梦想,爱航远,宛如一片承载希望的云,温柔地笼罩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烟台南山学院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一名新生,参加此次活动是对“以爱为翼,托起希望”信念的集体礼赞,是爱与责任交织奏响的动人乐章。也让魏翰林同学对“成长”与“责任”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让工科生的青春底色多了抹温暖的亮色。 一、最美新生:在展示中看见专业的温度 报名“最美新生”评选时,他最初有些犹豫工科生似乎总与“舞台展示”隔着距离。但当他决定以“飞行器动力里的'中国心’”为主题分享时,这份犹豫变成了期待。 从小就有一颗航天梦的他,在高中有幸加入了学校的航模兴趣小组。在航模兴趣小组的方寸操作台上,每一次打磨机身、调试电机,都像是在为心中的航天梦搭建阶梯。指尖操控的不仅是几千克重的模型飞机,更是对浩瀚宇宙的初探——从校准机翼角度模拟空气动力学原理,到编程控制无人机完成精准起降,这些看似微小的实践,恰是他一步步靠近航天理想的起点。正是这份沉淀的热爱与执着,终将支 撑着他朝着更远的星辰大海前行。 二、初遇:在“留守”的褶皱里,触摸星辰的温度 在他眼里,父亲这位基层社区书记,日复一日为留守儿童奔波的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成了他人生中最生动的德育课,悄悄塑造着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的父亲常说:“社区里的娃,都是咱的娃,不能让留守的孩子觉得没人管。”解决孩子们的“课后难题”,是父亲花心思最多的事。社区里不少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辅导作业,父亲便牵头在社区活动室办起了“四点半课堂”。他不仅协调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还主动联系辖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为了让课堂更有趣,他又自掏腰包买了图书、文具和益智玩具 把原本空荡荡的活动室装点得像个“小乐园”。有一次魏翰林去“四点半课堂”帮忙,看到孩子们围在志愿者身边问问题脸上满是笑容,父亲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眼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亲常说,社区工作就像“绣花”,得一针一线细细缝。他对留守儿童的这份牵挂,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藏在每一次走访、每一堂课、每一份节日礼物里。正是这份平凡又执着的坚守,让社区里的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也让翰林读懂了“基层工作者”这五个字背后的责任与温暖。 三、同行:在“给予”与“收获”的交织中,读懂公益的真谛 在这场公益旅程中教会了他: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深度对话。他们在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同时,也在被能为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而自豪,他们是他生命中的“老师”,是他公益路上最珍贵的指引。 四、坚守:让“爱航远”成为一生的航标 这场公益旅程没有终点,而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崭新起点。活动虽然结束,承载着知识与梦想的鸽子,已飞向每一个留守儿童。他坚信:短暂的此次活动或许只能点燃希望的火种,但持续的关注与关爱,却能让这簇火苗永不熄灭,越烧越旺。 “翼起梦想,爱航远”中的“翼”,既是航空之翼,象征着突破与飞翔,代表着他们帮助孩子们冲破现实的束缚,飞向梦想的天空;也是守护之翼,寓意着用爱托起未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责任,更是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传递爱与温暖的社会使命。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靠一次活动就彻底解决,但他们可以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星光”——或许他们的光芒微弱,却足以在黑暗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永恒的信念,让他们相信,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未来,他愿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做留守儿童追梦路上的“陪跑者”。让爱与希望飞得更远、更稳,不仅是我个人的承诺,更是他们这一代青年对社会的庄严回应。 五、致谢: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发光体” 每一个为活动倾注心血的参与者,都是沉甸甸的奖项获得者。是他们共同铸就了这场温暖而又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的付出,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了照亮留守儿童前行道路的璀璨星河。是他们的援助,如同冬日里的暖炉,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为他的公益之路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没有他们的支持,这场公益活动就无法如此顺利地开展,就无法为孩子们带来如此多的温暖与希望。 这份收获,更属于那些用笑容回应他们关爱的孩子们。是他们的信任与成长,让“翼起梦想,爱航远”从一句响亮的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他们的纯真与善良,如同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梦想与坚持,如同燃烧的火焰,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公益之路,道阻且长,愿我们以“翼”为名,载着爱与梦想远航,如同勇敢的船只,驶向那充满希望的彼岸;愿更多人加入这场温暖的接力,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爱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