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砖石之上的诗篇:当建筑邂逅文学艺术

砖石之上的诗篇:当建筑邂逅文学艺术

时间:2025-10-10 09:3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我们习惯于将建筑视为功能的容器:居住、工作、礼拜、交易。柯布西耶曾言:“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话道出了建筑的理性根基。然而,当我们拂去功能的尘埃,会发现在冰冷的砖石、混凝土与钢构之间,跃动着一颗温暖而永恒的艺术灵魂。建筑,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空间叙事的综合艺术,它与文学、绘画、音乐在精神的顶峰相遇。

  建筑,是凝固的文学。 一部伟大的小说,拥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节奏张弛的叙事和深入骨髓的情感。建筑何尝不是?我们穿行于一座宫殿或庙宇,其轴线序列便是一部庄严的史诗:从压抑的入口到豁然开朗的主殿,空间的开合引导着情绪的起伏,如同文学中的铺垫与高潮。中国的四合院,通过游廊与院落,讲述着一个家族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故事;哥特式大教堂则用不断升腾的尖拱与彩色玻璃,谱写了一曲通往天国的神圣乐章。这里的每一根柱式,每一扇花窗,都是一个词汇、一个标点,共同构筑了空间的“文本”。

  空间的韵律,是无声的诗歌。 建筑的诗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空间的韵律与留白。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那在混凝土墙壁上切割出的十字光影,便是最纯粹、最震撼的诗歌。它摒弃了一切冗余的装饰,仅用光与影这两种最基本的元素,便完成了与神、与内心的深刻对话。这正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漫步于苏州园林,那些看似随意的漏窗、月洞门,实则是对自然画卷的精妙剪裁,步移景异,如同一首绝句,在有限的篇幅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蕴。建筑的墙体划分了空间,而门窗的洞开,又让内外景致交融,完成了诗性的“转译”。

  材料的肌理,是触觉的史诗。 文学用文字唤起通感,建筑则直接调动我们的全部感官。一块粗糙的毛石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力量,如同史诗中厚重的历史感;一片光滑如镜的水磨石地面,倒映着人影与光晕,传递出现代的精致与疏离;木头的温暖纹理,则仿佛在低语着生命与生长的故事。建筑师如同一位深谙物性的作家,选择不同的“材质词汇”,来书写不同情感的篇章。当我们的指尖划过砖缝,当足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响,我们便是在阅读这部用身体感知的、触觉的史诗。

  因此,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不应仅仅是空间的构筑者,更应是故事的讲述者和诗意的营造者。我们手中的蓝图,不仅是管线与结构的集合,更是一张等待被体验的情感地图。我们设计的,不只是一栋房屋,更是一段即将发生的生活剧场,一个能够安放记忆与梦想的容器。

  下一次,当您步入一栋建筑,请试着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去“阅读”它。聆听空间向您诉说的故事,感受光影在您身上流淌的韵律,触摸材料向您传递的温度。您会发现,最动人的艺术,并非总是高悬于美术馆的墙壁之上,它同样矗立在我们每日穿行的砖石之间,沉默如谜,却又诗意盎然。

  (山东科技大学  贾玉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