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承文化根脉、提升综合素养,8 月 6 日,中国海洋大学 “以青春之我,传运河新声” 社会实践调研团(以下简称“调研团”)走进济宁任城区越河街道兴隆社区(王母阁路),开展了参观海洋科普馆、采访剪纸非遗传承人张跃广及民间绘画大师马彪等系列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海洋科技与传统文化,探寻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以青春力量传播运河新声。实践团沿王母阁路一路走来,从海洋仪器的科技蓝光里触摸探索之力,在剪纸与绘画的传统肌理中感知文化温度,青年视角与古今对话交织,让蓬勃朝气与运河底蕴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
海洋科普馆里的蓝色课堂:解锁深海的奥秘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社区海洋科普馆。馆内陈列着各类现代化仪器,它们是探索海洋的 “利器”。同学们在仪器旁驻足,感受着科技为海洋研究带来的助力,对海洋探索有了新的认知。 剪纸非遗传承人张跃广:一把剪刀,剪出传承与创新 离开海洋科普馆,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剪纸非遗传承人张跃广的工作室。刚一进门,满墙的剪纸作品便映入眼帘,从展现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到描绘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从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到紧跟时代的主旋律创作,每一幅都透着巧思与深情。 “喜欢只在一瞬间,而这份坚持,我用了 50 余年。” 张跃广老师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与剪纸的缘分:儿时看奶奶剪窗花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出差走遍大江南北拜师学艺,如今即便年过花甲,仍每天坚持创作、传播剪纸技艺。 在交流中,张跃广老师特别强调了 “传承不是保守,而是要创新”。他拿出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作品,有结合抖音热门话题的趣味剪纸,也有展现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辉煌成就的系列创作。“我每天看新闻联播,刷微博抖音,就是想知道年轻人在关注什么,让剪纸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考虑到团队里不少成员是初次接触剪纸技艺,老师还特意选取了适合入门的图案现场演示。只见剪刀在宣纸上灵活翻飞,下刀精准利落,转、折、剪之间,简单的线条逐渐勾勒出灵动的轮廓,不一会儿,一幅带着清新韵味的入门级剪纸纹样便跃然纸上,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剪纸技艺从简单到精妙的递进过程。 当同学们问及捐赠 4 万多幅作品、开设社区小课堂的初衷时,张跃广说:“剪纸于我,早已不是爱好,而是责任。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门技艺,让非遗活在当下。” 他的话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剪纸艺术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
民间绘画大师马彪:笔墨丹青里的运河情怀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前往马彪老师的工作室,探寻民间绘画中的运河文化密码。马彪老师深耕民间绘画数十年,其作品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将济宁段运河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浓缩于笔墨之间,成为运河文化鲜活的 “记录者”。 工作室里,多幅以运河为主题的画作错落悬挂,每一幅都承载着马彪老师对运河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指着其中描绘运河码头景象的作品,向同学们介绍:“济宁因运河而兴,当年的码头可是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船在这里停靠,带来了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 他细细讲述着画中蕴含的故事,从商船的类型到码头的交易场景,让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昔日运河岸边的繁华。 说着,马彪老师从画架旁取出一卷画作,缓缓铺展在桌面上:“运河不仅促进了物资流通,更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像画里展现的这些民俗活动,都是运河边人们生活的写照,经过一代代传承,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告诉同学们,运河对于济宁而言,是文化的纽带,从建筑风格到饮食习惯,都能寻到运河留下的印记。
“我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马彪老师回忆道,“后来拿起画笔,就想把运河的故事画下来。这些年,我走访了很多运河沿线的老人,收集了不少关于运河的传说和记忆,就是希望通过画作,让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 在他看来,民间绘画是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 马彪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创作,其中既有对运河历史风貌的还原,也有对运河当代新貌的描绘。“运河文化一直在发展,我们要用画笔记录下这种变化,让运河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同学们围在画前,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时提问,从画作细节到背后的文化故事,深入探寻着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场交流,让大家对运河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家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担当。
此次济宁任城区越河街道兴隆社区(王母阁路)之行,调研团的同学们在海洋科普中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实践团的口号 “以青春之我,传运河新声” 所言,青年一代正以实际行动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海洋精神与非遗技艺在青春的碰撞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王占固,张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