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村增收入。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的目标,“青春建功正当时 奋进万亿新征程”,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滴水涟漪”志愿服务队来牟开展以“千村行动,多元助农”为主题的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走共同富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滴水涟漪”社会实践队是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组建的一支以专业技能和特色模式为导向,以切实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为核心的聚焦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实践队伍,“滴水汇成溪,涟漪漾乡村”,将以文法人的细腻与坚韧,在助农之路上播撒青春力量。 精心筹备筑根基,多元团队强心聚 滴水涟漪社会实践队在2025年2月便开启本次社会实践的前期背调,团队在山东省境内寻找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与产业基础的地点进行选择。其中烟台牟平区的乡镇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是乡镇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指导老师提前与牟平区团委达成了暑期活动协议团队。核心成员也积极与牟平区负责人进行联系,同时广泛招募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有意向的同学。团队在2025年4月进行广泛招募,5月进行初试复试,对报名同学进行筛选,在综合专业、特长、面试表现和社会实践经历后,最终选定15名同学加入“滴水涟漪”社会实践队。团队成员来自汉语言文学、法学等各个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能兼顾拍摄记录、视频剪辑等工作,对此次社会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在后期帮助团队大力宣传。
图为实践队在进行出征仪式。王漫熙 供图 多维调研探实践,亲身走访悟振兴 “滴水涟漪”社会实践队以“实地走访+亲身体验+交流探讨”为核心调研方式,展开了系统性调研。走进松岚后村——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队员们深切体验了松岚农产的创新模式:直播区、会客区、休闲区三位一体。科技赋能、环境优美。队员们跟随专业人士上山考察烟台特有苹果种植。深入了解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进入沙家疃乡村振兴馆,亲身体验传统生产工具,与展馆负责人交流梳理村域发展脉络。队员们深刻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农经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十里杏花酒浓郁的酒香便扑鼻而来。里口山酒厂负责人带领队员全程观摩筛选、发酵、蒸馏、陈酿的酿酒工序。队员们品尝产品,了解产业带动就业及创新情况。再思书院群山环绕,书香四溢。队员们与书院负责人深入交流,探讨牟平区文化传承路径。 走进杨子荣及牟平革命历史展览馆以及雷神庙战斗遗址,通过文物、史料等,感悟革命烈士精神内涵,记录红色文化传承现状。
图为实践队员在品尝十里杏花酒。李梦杰 供图 筚路蓝缕汲经验,乡村振兴涟漪荡 “实地走访+亲身体验+交流探讨”的调研方式使我们深入了解烟台牟平区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举措。松岚后村发掘出“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模式 —— 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建成集展销、文旅、电商于一体的农场,科技赋能让传统农耕与现代旅游深度结合,为同类乡村提供 “闲置资产活化 + 产业融合” 参考。沙家疃乡村振兴馆,梳理出乡村发展的 “蜕变轨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农经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以船舶、斧头为代表),与如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形成鲜明对比,得益于社会主义,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口山酒厂依托地理与水源优势,传承传统酿酒工艺并创新产品——烟台十里杏花酒礼盒,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特色产业+就业增收”。再思书院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我们在杨子荣及牟平革命历史展览馆和雷神庙战斗遗址提炼出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展馆、文艺作品、教育渠道得以传承,为 “红色文化 + 旅游”“红色精神铸魂” 提供了精神内核与实践基础。后续我们更会通过自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方式,加大对牟平区城镇特色的宣传力度。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阅杨子荣事迹。李梦杰 供图 “滴水涟漪” 实践队秉承“以公益化为信念,践行吾心”的精神,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实践探寻答案。青春之力如滴水,终能激荡乡村振兴的涟漪。未来,本团队将带着调研所得的经验与思考,持续助力文旅融合,助农兴商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 “青春建功” 的誓言,让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脚下不断延伸。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梦为归。(作者 吴健浩)
图为实践队在结束三下乡活动后进行合影留念。时晓珊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