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在沙丘与光影之间:建筑师陶申的三重场所实验

在沙丘与光影之间:建筑师陶申的三重场所实验

时间:2025-08-05 17:18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全球建筑语境日益关注文化表达与环境适应力的当下,年轻一代建筑师正以更具批判性的视角与实验精神,回应不同地域、气候与社会结构中的挑战与机遇。现居纽约的建筑设计师陶申便是其中的代表。近年来,他主导的三项位于中东地区的概念性建筑方案——光之拱宅(Archlight)、阿迦汗新博物馆(New Aga Khan Museum)与海之绽放(Beach Bloom)——从数千份国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伦敦设计奖(London Design Awards)双铂金奖、纽约建筑设计奖(NY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s)金奖、国际设计奖(IDA)与 DNA 巴黎设计奖(DNA Paris Design Awards)荣誉提名,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引发广泛关注。

  这三个设计实验跨越住宅、博物馆与公共设施三种类型,在沙漠城市的极端气候与复杂文化背景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具前瞻性的空间回应,展现出对跨文化叙事、可持续策略与空间体验的深刻理解。这三件作品尽管功能、规模与语境各异,却共同体现了陶申对建筑的基本立场:以人为中心,回应极端气候与文化语境,在空间组织、材料策略与美学逻辑中提出精确而富有情感的回应。三个方案均由陶申主导完成,从设计构想到几何策略、再到建构分析与图纸表达,全面展现了他一贯的设计深度与独立判断力。

  光之拱宅:在文化共生中定义住宅原型

  在中东日益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中,“光之拱宅”提出了一种兼具环境适应性与文化延展性的居住提案。陶申从当地家庭结构、气候特点与居住习惯出发,构建出一种以堆叠逻辑与通风路径为核心的多层住宅原型。他主导完成了从空间布局到立面与空间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冷却水渠庭院、风导廊道与遮阳构件的协同布置,使建筑在减少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实现热调节与自然通风。

  在此项目中,陶申将光作为空间的塑形工具:多重挑空与天窗系统贯穿三层体量,使自然光层层渗透,配合共享采光井与灰空间界面,形成连续的光影流动。他亦在数字模型中整合了文化图案与构件形态,确保结构可扩展性与文化识别性兼具。项目因其在极端气候下对居住原型的深度探索而获得伦敦设计奖双铂金奖。在日益紧张的城市资源背景中,"光之拱宅"以精度与节制并存的方式,探索了住宅建筑在空间质量与环境韧性间的可持续平衡。

光之拱宅庭院效果图

  阿迦汗新博物馆:由几何生长出的文化体验空间

  阿迦汗新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台激发多重文化感知的“空间机器”。陶申在项目中主动回避对伊斯兰传统建筑元素的表层复述,转而从几何学、演化逻辑与材料策略中探索新形式的可能性。他独立搭建一套图案生成体系,将二维图样通过算法演化为三维构件,再通过渐变式体量组织创造出一个从城市界面走向展陈深层的沉浸路径。

  在此过程中,陶申不仅完成了建筑布局与动线策略的设计,还通过图像分析与日照研究,定义了立面构件的尺寸、角度与层级,确保形式与性能并重。最终成果展现出“从理性秩序走向感性体验”的建筑叙事,该项目因其融合历史语境与技术逻辑的独特叙事获得纽约建筑设计奖金奖。该项目展现了建筑师在非西方文化语境中,对历史、科技与材料策略的当代重构能力。在快速城市化的中东语境中,这种不复述传统、不回避技术的建筑立场,为文化建筑的更新方式提供了新的范式想象。

阿迦汗新博物馆日景效果图

  海之绽放:将自然现象转译为文化装置

  作为三项提案中尺度最小却最具公共性的一件,海之绽放” 是一个滨海守望塔原型,融合遮蔽、导视、观景与环境感知功能。项目构想为一件“开放的雕塑”,结构由两层半重叠的 G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构件构成,其形态灵感源自伊斯兰建筑中的“穆卡纳斯”(Muqarnas)图案与当地传统船只(Dhow)弧线形态。

  陶申作为主设计人,主导完成了从概念构想到建构策略的全流程。他带领团队通过多轮日照模拟与风压分析,优化构件角度与连接方式,使结构在满足遮阳与抗风性能的同时维持视觉轻盈与文化辨识度。设计过程融合参数化建模与环境性能分析,在无须大量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实现遮阳、通风与可达性的协同优化,体现出对建构简洁性与文化深度的双重关注,因而分别获得国际设计奖与 DNA 巴黎设计奖荣誉提名。

海之绽放场景效果图

  在文化缝隙中提出问题:一种空间观的延展

  这三件作品尽管类型、尺度、场景各异,却都共同面对中东地区特有的气候极端、宗教习俗与快速城市化背景。建筑师陶申选择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一种深度介入式的在地策略——在不迎合传统符号也不回避现实挑战的前提下,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语言与环境策略寻找新的设计路径。

  在陶申带领下的团队在这些概念设计中并不以形式先行,而更像是对“人”的回应。它们不仅关注居住与使用本身,更强调人与场所、与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协商互动。它们是观念的实体化,是问题的空间化——在沙丘与光影之间,在文化边界与物理限制的对话之中,构筑出一个又一个激发思考的建筑提案,以设计的方式开启对话与想象的可能。(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