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齐鲁与草原的声韵交响:一场跨越千里的语言文化之约

齐鲁与草原的声韵交响:一场跨越千里的语言文化之约

时间:2025-08-04 15:08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智语兴乡”推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入选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重点团队。

  7月23日至29日,实践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镇,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写下了齐鲁与草原交融共生的生动篇章。

image.png

  实践队立足当地语言生态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采用“推普+”融合模式,构建“推普筑基+文化交流+数字赋能+文旅兴乡”四大矩阵,以推广普通话为主体衍生四大模块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让语言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推普筑基:筑牢沟通根基

  实践队将推广普通话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主体任务,在推普过程中,他们以“入户调研—课堂教学—推普宣传”构成核心框架,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在入户调研阶段,实践队走进巴彦呼舒镇窑艾里嘎查。在与村干部进行简单的情况了解后,实践队走进部分村民家中,以交流座谈的形式详细了解当地老年和青少年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同时,利用宣传册将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以及可利用数字资源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国家的推普政策真正走进了村民心里。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践队来到了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在西日道卜嘎查党群服务中心,他们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普通话小课堂——课堂以“普通话与规范字”引入,详细介绍了普通话的政策与重要性;利用绕口令、诵读古诗等小游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行常用生活用语“蒙汉互译”互动,实践队的队员们也感受到了蒙古族语言文化的魅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加大推普宣传环节,实践队采取街边走访的形式进行推普宣传并填写调查问卷。队员们走进沿街的商铺、市集,向摊主和往来居民耐心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邀请大家参与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当地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学习需求以及使用中的难点。

image.png

image.png

文化交流:共绘文明画卷

  实践队采用“推普+”融合模式,将文化交流纳入推普矩阵。实践队先后走进科右中旗博物馆、蒙古族牧民家中和科右中旗党校,在实地调研与交流中深入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以规范语言为纽带,让不同民族文化在深度碰撞中交融共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力量。

  在科右中旗博物馆的展厅里,队员们驻足在陈列的文物前交流讨论,讲解员耐心细致地讲解让每件文物在普通话与蒙古语的交替阐释中“活”了过来。队员们时而用标准普通话提问,时而认真记录着独特的民族术语,语言的桥梁让蒙古族的历史记忆在交流中悄然融入大家的认知里。

image.png

image.png

  在蒙古族牧民家中,巴·乌兰托娅阿姨为队员们讲解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与节庆习俗,奶茶的香气里,蒙语的韵味与普通话的语调交织。队员们在此次交流中不仅了解到草原牧民的语言情况,更是加深了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与习俗的了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贡献了青春力量。

image.png

  在科右中旗党校的文化长廊间,队员们一边用普通话逐字逐句诵读墙上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论述,一边与党校工作人员共同梳理蒙汉双语对照的政策解读要点。在学习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的认知,更在规范语与民族语的对照中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脉络。

image.png

image.png

数字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实践队立足学院特色与专业优势,以专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前瞻性打造线上推普平台,依托自身微信公众号“草原推普连心桥”,构建“智能体+云端课堂”双效模式。队员们走进社区讲解线上平台使用方法,让规范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传播在数字空间里高效融合、双向赋能。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一方面,实践队将制作的智能体(蒙汉双语翻译器)嵌入平台核心功能模块。这款翻译器能实现日常用语的蒙汉互译,队员们会持续收集用户反馈迭代升级系统,使翻译器成为跨越语言屏障的“数字纽带”,让规范的普通话走进草原深处。

image.png

  另一方面,实践队立足新媒体宣传矩阵,结合当今短视频为传播主频道的时代特点,创新打造“智语兴乡”云端课堂——将普通话教学与乡村实用技能、民族文化故事相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形式呈现,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同步推送。让村民随时随地能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规范语言,为乡村振兴插上“语言+文化+产业”的腾飞羽翼。

image.png

image.png

文旅兴乡:擦亮乡土名片

  实践队结合当地村镇发展特色,以文旅宣传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以全国示范性文明村——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为根据地,深入了解西日道卜嘎查的文化、经济、产业发展,为这片土地量身打造文旅推介影像。

image.png

  镜头里,既有村前潺潺流过的河水,也有标准化养殖基地里牛羊成群的兴旺景象,无数个生动画面串联起嘎查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这些影像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传播,既让外界看到西日道卜嘎查的独特风情,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引来更多关注与机遇,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内蒙古之行,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同学们以专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立足“推普+”四大矩阵,在巴彦呼舒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推普筑基+文化交流+数字赋能+文旅兴乡”的立体画卷。未来,“智语兴乡”实践队将继续深耕语言桥梁作用,以更鲜活的推普课堂联结民心,用更智能的数字工具破解沟通壁垒,借更生动的文旅宣传擦亮乡土名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写下更多属于青春与担当的篇章。

  作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