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伏牛猕盾团队:从“栽树”到“栽富”——猕猴桃苗种植反馈一线观察

伏牛猕盾团队:从“栽树”到“栽富”——猕猴桃苗种植反馈一线观察

时间:2025-08-01 15: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4月栽下的小苗,7月就挂上了第一批果,单株平均挂果17个,糖度普遍在16.5°以上!”7月5日下午,在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太平镇,种植户周爱玲把刚刚测完糖度的猕猴桃切开递给记者,“以前村里种玉米,一亩地净落800块;今年改接猕盾2号,按现在行情至少1.5万元。”

  周爱玲口中的“猕盾2号”,正是伏牛猕盾团队2024年面向市场主推的抗病雄株配套系。团队由郑州果树研究所、南阳农科院及当地返乡青年共同发起,2022年起在伏牛山片区分阶段布点示范。近日,凤凰网跟随该团队进行回访,记录下首批种植户的真实反馈。

  一、技术要点落地:改土、控蔓、雄株集中

  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此前发布的容器嫁接苗及宽厢宽沟技术要点,伏牛猕盾团队进行了本地化改良:

  1. 改土:每亩一次性投入腐熟有机肥3吨、生物菌肥120公斤,机械深翻40厘米,5米宽厢+2米作业沟,方便小型履带车掉头。

  2. 控蔓:采用“1216丰产树形”——单干、双主蔓、十六侧蔓,三年成形,比传统棚架提早一年投产。

  3. 雄株集中:一改过去“雌雄混栽”惯例,统一在厢面北侧离沟50厘米处单行密植雄株,雌雄比4:1,既节约土地,又便于集中授粉。

  二、农户反馈:三个没想到

  1. 没想到“活苗率”这么高

  “去年冬天零下11℃,我原以为会冻死一大片。”五里桥镇种粮大户王炳申说,“结果春天一看,成活率96.2%,比传统大田苗提高一成半。”团队技术负责人李向阳解释,容器嫁接苗自带完整根团,不伤根、不缓苗,加之控根容器诱导侧根爆发,显著提升了抗逆性。

  2. 没想到“省工一半”

  传统猕猴桃定植后需人工绑蔓6–8次,伏牛猕盾团队采用“可降解竹纤维牵引绳+一次性布设网架”,每亩减少人工4.3个。王炳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人工150元/天,一亩地直接节省645元。

  3. 没想到“雄株还能卖钱”

  过去雄株被视为“只投不产”。团队通过雄株花粉高值化利用,每公斤干花粉售价可达1200元。“今年光卖花粉就进账8000多元。”周爱玲笑着说。

  三、市场端:订单农业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凤凰网从西峡县猕猴桃产业办公室获悉,2024年全县已签约“猕盾2号”订单3200亩,保底收购价6元/斤,比散户销售高15%–20%。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计划再扩种5000亩,并同步建设100吨级花粉加工厂和冷链物流中心。

  四、专家点评:技术可推广、风险需警惕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明在电话连线中提醒:“伏牛山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是优质猕猴桃黄金带,但夏季暴雨集中,必须配套排水沟和避雨棚;否则根系长时间泡水,易出现猝死。”他同时建议,雄株集中模式适合20亩以上规模园区,小农户可采用“邻里共用雄株带”降低投入。

  五、下一步:把“猕盾”模式带出伏牛山

  团队负责人、返乡硕士李向阳透露,已与湖北十堰、陕西安康两地达成技术输出意向,计划2025年建立跨省市示范带2万亩。“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卖苗,更是卖标准、卖服务,让伏牛山的猕猴桃花粉飘到更多山谷。”

  采访结束,太平镇的山谷里起雾了。一排排钢架棚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给伏牛山系上了一条银色的腰带。周爱玲挥挥手:“等霜降后你们再来,果子全糖心了!”

  (库珊珊 秦鑫 陈佳露 王亚龙 刘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