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 > 00后樊珂妤7天扎根秀山!绣越苗岭为金珠苗绣数据库添“鲜活记忆”

00后樊珂妤7天扎根秀山!绣越苗岭为金珠苗绣数据库添“鲜活记忆”

时间:2025-07-23 16:52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最后一个纹样标注完,咱们的‘数字绣绷’就又多了15个‘新成员’!”7月18日傍晚,重庆秀山民族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樊珂妤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着电脑屏幕上刚录入的“缠枝莲纹”矢量图,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光。作为“绣越苗岭”项目负责人,这个00后女生带着团队用9天时间,为秀山金珠苗绣数据库补充了一批“带着体温”的新素材——从濒危针法到百年绣品的纹样密码,都被一一“锁”进了数字世界。

  第一天:老绣娘的木箱里,藏着数据库的“新线索”

  7月12日清晨,樊珂妤和团队刚到秀山民族村,就被非遗传承人杨秀燕拉进了吊脚楼。“你们来得巧,我刚找出压箱底的宝贝。”杨秀燕打开一个雕花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叠着10余件老绣品:有民国时期的苗绣嫁衣,衣襟上的“蝴蝶妈妈”纹针脚细密;还有一块靛蓝绣帕,“鱼纹”的鳞片用挑花绣层层叠叠绣出立体感。

  “这些纹样数据库里还没有完整记录!”樊珂妤立刻让队员架起相机。她蹲在木箱旁,一边帮杨秀燕抚平绣品褶皱,一边听老人讲纹样的来历:“这鱼纹啊,是咱苗家姑娘出嫁时绣的,鳞片越多,日子越富足。”团队当场决定:7天里,要把这些“压箱底”的纹样全收录进数据库。

  三到五天:跟着绣娘“追纹样”,针脚里藏着传承密码

  接下来的3天,樊珂妤团队成了绣娘们的“影子”。每天天刚亮,她们就跟着田丽娟等绣娘上山——不是游山,是去拜访散居在寨子里的老绣娘。“李奶奶家有块绣了‘牛角纹’的老背带,她平时不轻易拿出来。”田丽娟带着她们走了40分钟山路,才到李奶奶家。

  82岁的李奶奶眼睛有些花,却能准确说出背带上每个纹样的意思:“这牛角纹是祭神时绣的,你看这针脚,要斜着挑布丝才挺括。”樊珂妤蹲在老人身边,举着微距镜头拍针脚细节,队员则用录音笔录下口述:“第3排牛角纹,共7个,代表家里7口人……”

  最让团队惊喜的是发现“十字花锁绣”。这种针法绣娘大多只在袖口边缘用,田丽娟演示时,樊珂妤特意让队员从3个角度拍摄:“慢动作拍针怎么穿,特写拍线怎么绕,全景拍手的姿势——这样其他绣娘看数据库视频时,才能学得会。”

  第六到七天:村委会里的“连夜赶工”,让纹样“活”起来

  7月17日,调研进入收尾阶段,村委会的长桌成了临时工作台。樊珂妤和队员们分工明确:有人给白天拍摄的绣品图片调色,确保“土家靛”的蓝不偏色;有人给纹样标注解,比如“牡丹纹配缠枝,多用于节庆绣品”;还有人整理针法视频,给关键步骤加文字标注。

  “这个‘雀鸟纹’的翅膀,张奶奶说要绣3层才显立体。”樊珂妤指着屏幕上的纹样,让队员在备注里加上“分层绣制要点”。她知道,数据库不只是“存档”,更要能帮绣娘实际应用——之前收录的纹样,已有绣娘用来设计新绣品,订单比原来多了三成。

  7月18日傍晚,最后一个素材录入完毕。这7天,团队共走访5个苗寨,拜访12位绣娘,新收录15种纹样(含“缠枝莲纹”“雀鸟纹”等濒危纹样)、4种针法的动态视频,还记录下8段绣娘口述的纹样故事——比如“鱼纹为什么要绣11片鳞”“牛角纹的朝向藏着家族支系密码”。

  “绣娘说,苗绣是‘用针线记事儿’,我们做的就是帮这些‘事儿’留得更久。”离开秀山时,樊珂妤的硬盘里多了20G新素材,这些都将成为秀山金珠苗绣数据库的“鲜活记忆”。而“绣越苗岭”的下一步,是把数据库做成“可互动的数字绣谱”,让远在其他苗寨的绣娘,也能随时点开查看——就像老绣娘坐在身边手把手教。

  7天的时间很短,但樊珂妤知道,当这些带着温度的纹样和针法在数据库里“安了家”,秀山金珠苗绣的传承之路,就又宽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