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重庆出差,苗在超都会想起与同门师兄弟为某个法哲学命题辩论,互不服输、翻遍经典,直到东方破晓的那些夜晚…… 又一个夜晚,已经是业内知名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的苗在超,在办公室里录制完了《法律的道路》系列解读第8期,与只讲案例与法条的法律类自媒体不同,他对艰涩难懂的法理学情有独钟。 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哲学硕士毕业到知名企业法务再到知名律所的律师、高级合伙人,十几年的学术研究和法律实务经验,令年过不惑的苗在超对“法律是什么”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法律是霍姆斯眼中的“情人”,而在苗在超眼中,那是曾经的梦想,眼下和将来要一直走下去的法律的道路…… 01 立志求学,启于西南 重庆朝天门码头,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有时泾渭分明,有时融为一体。 许是看多了长江水的涨落荣枯,或是适应了个性鲜明的气候变化,又或者是从热辣滚烫的火锅中看透了生活的真谛,重庆人身上总是带着直爽、倔强和不服输的韧劲,形成了这座西南明珠城市独有的文化性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的一首诗写尽了自己滞留巴山蜀水之间的萧瑟之感。苗在超却从诗歌里读出了对重庆求学时的那些青葱岁月、恰同学少年的无限怀念。 18岁的苗在超赴渝求学时,是第一次出远门。从胶东海滨来到西部山城,市井的繁华与喧闹,看得眼花缭乱。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与这座城市结下怎样的缘分,甚至在20多年后蓦然回首时,依然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故乡”。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西南政法大学的校歌既写实又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苗在超在他的短视频中说,这是一所有售后服务的大学。什么是法律,法的精神是什么?理想与事业的基础,从这里开始,徐徐展开…… 与很多70、80后一样,苗在超对律师这个职业的向往,来源于港台律政剧。“小的时候其实不懂律师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是觉得他们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正义凛然的样子很飒。”在报考大学时,他义无反顾地把所有志愿都选了法学。 苗在超坦言,自己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不是老师眼中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也曾经因此遭遇过一些挫折。“选择法学专业是我当时做出的最重大也是最正确的决定”,带着一种宿命论的神秘,大学中第一次接触法学,苗在超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求知欲望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满足。“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在第一堂课上,初秋巴蜀久违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课桌上,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那些知识也像阳光一般照亮了我。” 苗在超坦言,每一位走进法学院的学子,都有隐隐的自豪,正如王泽鉴老师所说,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人,大者经国济世,小到保障权益、维护正义,无论做什么,内心都充盈着理想主义和自信。法学生要真正学习法律,首要是树立法律思维,然后是法律知识,在这两者都具备之后才能解决争议。
在西南政法大学求学的几年,锚定了苗在超一生治学与事业的航向,那些彻夜不眠如饥似渴翻遍经典的日子;那些歌乐山下畅谈理想的日子;那些和师兄弟因为法理问题产生争论,互不服输、引经据典、挥斥方遒的日子,至今回看依然闪闪发光。如今已经是苏州市某区检察官的刘同学是苗在超大学时代的挚友,他对苗在超当年的刻苦和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印象深刻,两人的友谊也保持至今。“西政是我们一生的精神家园,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滋养着每一个西政人。” 02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上市公司做法务”,苗在超回忆那六年在上海的工作经历,用“拼命三郎”来形容自己。“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业务做到全国,法务部门人员少,工作量大,作为刚入职的年轻人非常想做出成绩,一周出差四五天是常事,还有过一天飞三个城市的经历。” 在另一家央企工作时,他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当时的老板是工作狂,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除了吃饭就全都是工作。”那会儿正值这家企业投资并购的关键期,出手都是大宗贸易,合同的拟定和审查以及各种法律风险的规避,全都需要苗在超把关,责任沉甸甸,“压力山大”,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尽职敬业的工作态度为企业规避了大量风险,并深得当时的领导信任。
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为苗在超积累了履历和经验,也形成了他雷厉风行、勇毅果敢的工作作风。法务工作在一家大型企业中尽管至关重要,却并不是业务的核心部门,囿于职业的天花板,苗在超决定辞职做律师。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律师职业是一个“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烦、听起来很阔、做起来很难的职业”。外人看来的风光、自由、高薪,事实上都和艰辛以及各方面都不可或缺的能力相伴随。苗在超选择做律师固然与上面所说的职业光环有关,但从根本上还是源于儿时的梦想和热爱。 “从公司法务开始,我就在做准备,但是因为司法考试遇到了挫折,因此延缓了做律师的时间。”苗在超坦言,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不一帆风顺,现在年轻律师刚入行遇到的困惑自己一个也没落的通通经历过。 “刚独立执业最艰难的时候,没有固定收入,也没有多少客户,经济的拮据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困扰着自己,精神压力大极了。”苗在超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运动,尤其热爱足球,最喜欢的球星是罗纳尔多,这位天才型的球星总能带给人惊喜和对足球的狂热。而在自己事业低谷期那段最晦暗的日子里,是大罗从伤病中重新站起来的硬汉精神激励了他。“其实我认为当律师和踢足球也有相通之处,既要有体力也要有技术,还要有思考有智慧,任何职业做到顶级,考验的往往都是智慧以及内心的坚韧。” 苗在超入职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是德衡,这是一家从品牌到实力都在山东省内名列前茅的律所,其合伙人共同出资在北京成立的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更是做到了全国规模律所前十名。平台人才济济、竞争同样激烈,但苗在超凭借个人的出色领导能力和法务工作的经验,在入职不久即被任命为西海岸分所执行主任,后担任主任。 “那时刚执业没多久,我个人的业务开拓并不顺利,经济上也不宽裕,所里依然信任我让我带团队,所以必须拼命努力。”苗在超当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九年计划:三年务虚、三年务实、三年蝶变。务虚指的是业务内训和客户走访、品宣活动,务实则是潜心研究法条、案件和开庭技巧,两者缺一不可。如今回望来路,九年过去,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业务能力和创收都在稳步提高,2023年苗在超在德和衡晋升为高级权益合伙人,目前转所到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并成为高级合伙人、副主任。 03 咬定青山,拥抱变化 从做法务时期,苗在超就大量接触与公司法相关的内容,从那时起,他就决定把公司法研究透。2016年8月,苗在超在团队发起“公司法沙龙”研讨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200多期,也是从那个时候,他逐渐确立了公司法律师的专业方向。 自2019年初,苗在超与团队合伙人一起发起对公司自生(公司的设立)至死(公司的解散与清算)全过程的争议解决研究,该研究以最高法院及各高级法院的经典判例为研究对象,立足实务,写作研究文章400余篇,在专业领域内产生了不小的知名度。苗在超还将研讨从律所扩展到公司法务、高校法学教授,他组织的“公司法三人谈”活动也走遍了各地办公室,取得了品牌和业务双丰收。
近几年的短视频兴起,律师的宣传也增加了新方式。苗在超在繁忙工作之余也开始尝试打造个人IP,他在视频号和小红书上创立“苗律说商法”栏目(目前更名为“苗在超律师”),至今已经发布原创视频百余期,拥有了近百万浏览量。律师做自媒体,法律专业内容输出相对简单,但是要坚持做、做出知名度却并非易事,视频角度和内容的选择、录制剪辑的时间安排,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苗在超在多次尝试之后,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法理学和公司法内容方向,视频录制也越来越驾轻就熟,如今已经有点乐在其中。“短视频账号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在朋友、同学、同行圈子都引起很好的反响,对个人品牌塑造颇有助益。” 业内研究者认为,律师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数激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的形势和业态之下,需要律师不仅要懂专业,是一个法律专家,还需要具备演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企业家等不同领域精英身上的综合素养。苗在超对此深以为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他认为组建一个跨专业、聚焦于多个部门法交叉的重大疑难案例解决的精英律师团队势在必行,这样一个团队的建立和高效的合作运转,需要一位有领导力的核心灵魂人物的带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与付出。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024年下半年,苗在超得知多年来始终关心提携自己的业内前辈、兄长,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毛洪涛律师,已经打造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刑民行交叉重大疑难解决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恰好能够发挥自己商法的专业优势,同时融入强大的精英律师团队,互相赋能助力,开拓市场。经过深思熟虑后,苗在超决定加盟东卫,开始事业新篇章。
“我经常说自己是个笨人,做人做事往往用的是笨办法,学法律做律师更是如此,都必须下苦功夫。就像曾文正公所言,结硬寨,打呆仗,最终你会比别人走得更稳更长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稳致远。”苗在超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聚焦于自己正在做的事,关心身边的人,不断学习、不停进取,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从而穿越周期,实现梦想。 04 日暮乡关,吾心安处 2024年底,对苗在超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多年法务和律师工作的经验与思考,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个跨越提升节点上,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冬天,他回了一趟重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和20多年前的师友把酒言欢后,他独自漫步在嘉陵江畔,万千滋味到心头,开口却一时语塞。在那一刻,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多年前用心研读过的《法律的道路》,是那些先辈们振聋发聩的真言和深刻的洞见,对于自己事业前路的思索,也逐渐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