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是文明的“活化石”,镌刻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有这样一位“文物守艺人”,他以半生光阴与古物对话,用专业与赤诚为文物“续命”,让沉默的器物重新讲述华夏故事——他就是北京万福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富。 作为国内顶尖的实战型文物鉴定专家,曾荣富深耕行业多年,不仅是千万件国宝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摆渡人”。从少时因兴趣踏入收藏界,到如今以企业、博物馆为载体推动文物“活起来”,他用行动诠释着:文物保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赌”——要让历史的温度,穿过岁月尘埃,抵达当下与未来。
严谨坚守:以专业守护文物价值 作为行业顶级实战专家,曾荣富始终秉持“容不得丝毫马虎”的态度。他强调,文物保护需兼具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与细节洞察力,既要研读文物本身,也要深谙历史背景,更需以科学态度应对挑战。这份严谨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是对国家文物事业的责任。
家学渊源:从兴趣到使命的成长 曾荣富出身浙江杭州收藏世家,祖上为晚清名臣曾国藩,父母的文化熏陶使其自幼痴迷文物。早期收藏中,他多次“打眼”(买赝品),甚至花50万购得高仿玉器,深刻体会收藏界乱象。为提升鉴别能力,他沉心钻研,从瓷器入手,继而涉猎字画、家具、翡翠等,将《古陶瓷鉴定口诀》等典籍烂熟于心,终成“火眼金睛”,并常助藏友辨伪。
藏品与修复:让文物“活起来” 曾荣富的藏品涵盖三国至近现代的字画(5000余件)、官窑瓷器(6000余件)、寿山石、明清家具、珠宝翡翠(逾万件)等,其中不乏曾国藩手迹、王羲之等名家真迹。他坦言,书画因材质易老化、残破,修复难度最大。团队采用“传统工艺+现代科技”方法:修复前检测材质机理,修复中跟踪数据,修复后注重保养,成功抢救多件国宝。
守护与传承:从保存到文化传播 为妥善保存文物,曾荣富对不同品类采取针对性措施:海南黄花梨、紫檀家具需恒温恒湿防干裂;古字画更需严控湿度(北方展厅每日加湿)。未来,他计划在海口、北京、杭
州建国家级博物馆,推动文物交易增收税收,同时通过展览让文物“说话”,传递历史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企业与理念:以诚为本的行业担当 曾荣富创办多家企业(涵盖鉴定、拍卖、投资、影视等),构建文物全产业链。与行业常见“鉴定收费”不同,他坚持“真则明辨,假则免费”——赝品本已让藏友受损,绝不额外收费。这份同理心源于他早年“交学费”的经历,如今他以“以诚相交”回馈藏界。 多重身份:专家、企业家、慈善家 作为实战型专家,曾荣富能快速辨别官窑瓷器、古字画等真伪;作为企业家,他以独特思路推动藏品增值流通;作为慈善家,他以利他思维反哺社会。他担任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是国际认证的文物鉴定评估师,更被聘为央视《大国匠心》嘉宾。 文化使命:让文物承载精神力量 曾荣富认为,文物的核心价值在文化而非器物本身。他收藏的不仅是珠宝、字画,更是“灵魂深处的高贵品质”。多年来,他省吃俭用收购文物(不烟不酒),自称“国家文物保管员”,将万亿藏品视为“古人智慧、国家财富”。面对互联网时代,他计划通过展览、直播、文创等创新传播方式,推动“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他呼吁国家成立实战考核为主的鉴定专家委员会,挖掘民间人才,助力文物保护。
守护文明的“大国工匠” 历经时代动荡,正是曾荣富这样坚守一线的“大国工匠”,补齐了华夏文明的缺环,让不可再生的文物为民族注入精神动力,让“多元一体、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他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诠释着文物保护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