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try a glass of Chinese whisky?” 这几天,在第137届广交会的食品展区,来自山东烟台的吉斯波尔酒业参展负责人孙勐不停地请人“喝一杯”。路过展位上停留的采购商大多都会小饮几口。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于5月1日在广州盛大开幕,为期五天。以"美好生活"为主题,参展企业12043家,进口展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84家企业参展。出口展展位数24072个、参展企业11759家。展会首日现场万商云集,盛况空前,其中吉斯波尔品牌展位前更是人头攒动。 这家成立仅十余年的中国威士忌酒厂,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却靠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扎实的产品品质,在琳琅满目的国际展区中撕开了一道属于中国酿造的口碑裂口。从东南亚到非洲大陆,从传统烈酒消费大国到新兴市场,吉斯波尔用一瓶瓶琥珀色的液体,悄然书写着中国威士忌的出海新故事。
开展首日,一位韩国采购商在吉斯波尔展台前驻足良久。他先是谨慎地品尝了昆道单一麦芽威士忌,随后购买了一瓶作为样品。令人意外的是,闭馆前最后一天,这位衬衣笔挺的客商拖着行李箱匆匆返回,一口气带走四瓶昆道威士忌。" 原本只是当作中国特色伴手礼,但晚上回去和朋友畅饮了几杯对贯穿始终的果香惊叹,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块宝藏。"他笑着用翻译软件传递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吉斯波尔"用产品说话"的参展策略。
这样的复购场景在展期内不断上演。菲律宾的酒类经销商,在第三天早晨匆匆赶到展位,行李箱里装着空了一半的「555雕堡冬熊桶」样品瓶。“这威士忌顺口得像我们的椰汁,要洽谈出口代理”。 而坦桑尼亚采购团成员对烟熏泥煤风味的"山崳威士忌"情有独钟:"它让我想起乞力马扎罗山麓的篝火,但尾段浮现的枣香又带来新奇的味觉旅行。"这些跨越文化背景的味觉共鸣,见证了吉斯波尔"在地国际化"策略的成功——既保持威士忌的经典血统,又在原料、工艺、陈酿环节植入中国元素,形成独特的味觉标识。 在这样一场盛况空前的国际展会上,吉斯波尔作为中国威士忌的代表再度赢得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世界消费者的喜爱。“记住了中国有个威士忌酒厂‘吉斯波尔’、“这家(吉斯波尔)的威士忌特别有趣”……
非洲客户品鉴吉斯波尔威士忌
印度客户采购中
菲律宾友人采购中
泰国友人第四天继续复购 作为中国最早探索威士忌本土化生产的酒厂之一,吉斯波尔的展位像是中国威士忌酿造业的微观样本。自2015年酒厂第一款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诞生,吉斯波尔便开始了多年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根植于中国特色、独属于吉斯波尔的东方威士忌酿造体系。 在酿造上,吉斯波尔于制定了“65432”的企业标准,即6种香型、5种桶型、4年最低陈酿、3重蒸馏及双酵母发酵。其中,6种香型包括以东方檀香、东方茶香、东方咖啡香、东方果香、东方泥煤香、东方酒花香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品矩阵。在蒸馏上,其与国内设备厂家共同研发出获得国家专利的三重壶式蒸馏器,采用独创的三重蒸馏,使酒体更为纯净、柔顺。
更是依托深耕家具行业30多年的技术积累打破了橡木桶桎梏,吉斯波尔采用中国本土生长的蒙古栎,自主研发出以蒙古栎雕堡桶、雕堡波尔桶、雕堡狮涛桶、雕堡雪莉桶、雕堡冬熊桶为代表的5种国产且拥有专利的雕堡橡木桶。目前,橡木桶早已实现了100%自给自足,摆脱了对进口橡木桶的依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文化上,吉斯波尔依托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昆嵛山,一方面秉承“道法自然 ”的精髓,坚持由桶木桶萃取自然色泽,不使用焦糖色进行着色;另一方面聚焦胶东半岛昆嵛山 核心产区概念,打造“半岛国威”,并成功将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国产威士忌进行结合,使其产品独具东方韵味,成为国产威士忌的一张新名片。可以看到,在本土化这条路上,吉斯波尔俨然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径,本土特色根植于其每一瓶威士忌诞生的每一个节点。
正如那位最后来道别的韩国客商所说:“你们让我想起初入行业时拜访过的苏格兰家族酒厂——规模不大,但每瓶酒都能喝出酿酒人的心思。”或许,中国威士忌的国际化进程,需要的正是这般不卑不亢的从容:既不必讳言与传统的差距,也无需掩饰本土特色的光芒。 此刻的珠江畔,广交会展馆的灯光渐次熄灭。但那些在品鉴杯中流转的光泽、在洽谈本上萌芽的合作、在橡木桶里继续呼吸的酒液,正沿着北纬37度的海岸线,酝酿着中国威士忌的下一个十年。这不是某个品牌的自传,而是所有坚持本土酿造的中国酒厂共同书写的贸易诗篇——每滴酒里,都有山海相逢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