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国庆与中秋的双重喜悦中,阖家团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美食盛宴——从象征圆满的月饼到肥美的大闸蟹,从丰盛家宴到朋友聚餐的烧烤火锅……当我们尽享美食触动味蕾时,身体的“消化王国”正经历一场年度“大考”。 此刻,让我们换一个视角,跟随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副主任宋露露,一起潜入这个神奇的王国内部,开启别开生面的“健康巡查”。 第一站:口腔 “城门”初体验与“甜蜜陷阱” 盛宴从入口开始。牙齿就像王国的“精锐部队”,负责将大块食物切碎磨细;唾液则是“先锋润滑剂”,内含的淀粉酶对主食进行初步分解。 ●双节警报 高糖高油的月饼,黏性大,不仅容易附着在牙齿上,导致蛀牙,其高能量密度和难以消化的特性,也给消化系统的后续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趣闻新知:细嚼慢咽不仅是餐桌礼仪,更能给大脑接收“饱腹信号”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过量饮食,是守护王国的第一道智慧防线。 第二站:胃 “中央化工厂”的超负荷运转 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胃好比“强效化工厂”,通过分泌胃酸和蠕动,将食物搅拌成食糜。 ●双节警报: 冷热交替(火锅配冰饮)、荤素不均、大量饮酒,会让这位“化工大师”措手不及。极易引发“工厂故障”——如胃胀、反酸、烧心,甚至急性胃炎。 ●趣闻新知:胃黏膜有一层神奇的“碱性黏液护甲”,能保护自己不被强大的胃酸消化。但酒精、过辣食物等会削弱这层护甲,需格外注意。 第三站:小肠 “营养吸收核心区”的交通拥堵 食糜进入长达5~7米的小肠,这里是消化吸收的“主战场”。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在这里汇合,像高效的“分解酶团队”,将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 ●双节警报: 螃蟹的膏黄、红烧肉的油脂、各种硬菜……需要大量的胆汁和胰液来消化。一旦摄入超标,极易导致“交通拥堵”,引起腹胀、腹痛,严重时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趣闻新知:小肠内壁布满了几百万个指状突起(绒毛),如果把它们全部展开,表面积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这才是身体中真正的“吸收大神”。 第四站:大肠 “废物处理厂”与“肠道菌群联盟” 经过小肠的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回收水分、形成粪便,同时为万亿级肠道菌群提供“栖息地”。 ●双节警报: 如果饮食缺乏蔬菜水果(膳食纤维来源),粪便就会变得干硬,导致便秘。同时,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食物”,缺乏时益生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易引发腹胀、腹泻,甚至影响免疫力。 ●趣闻新知: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拥有独立的神经系统。它的健康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免疫力。保持菌群平衡,就是守护消化王国的“内部稳定”。 应对消化系统“双节大考” 消化内科专家划重点 双节期间,怎样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兼顾胃肠健康呢?宋露露给出5个科学指导: 1.饮食有度,七分饱为宜 每餐细嚼慢咽,吃到“不饿但未完全吃饱”状态,避免胃过度扩张,减少消化不良风险。 2.均衡搭配,补足膳食纤维 每餐保证150~200克蔬菜,主食中加入1/3杂粮杂豆,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为益生菌提供营养。 3.谨慎对待“高风险”食物 不要空腹吃月饼,以免血糖骤升和胃部反酸,建议搭配清茶;适量食用肥腻肉类、油炸食品,且不可连续食用;避免短时间内交替食用火锅、热汤和冰镇饮料,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刺激胃肠道,容易引起痉挛和不适。 4.选择健康饮品,控制酒精摄入 尽量以白开水、淡茶代替含糖饮料和酒精。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是引发急性胃炎和胃出血的常见原因。 5.保证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饭后不要立刻坐下或躺下,可以起身散散步,做一些轻松的家务,帮助食物消化,减少胃食管反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