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语境中,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不仅承载功能与美学,更是社会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容器。每一座建筑,都是那个时代价值观与技术水平的映射。它们在城市肌理中静静伫立,默默讲述着时代的故事。而建筑师,正是这一切叙事的构建者与传递者。 “建筑不应只是新与旧的对立,更应该是连续的对话。” 这是建筑师白佳樱在设计实践中始终坚守的理念。她相信,真正打动人心的建筑,是那些能够将过往与未来联系起来的空间,那些能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时间的深度。白佳樱毕业于享誉全球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现就职于美国知名建筑事务所 Centerbrook Architects and Planners。作为一位拥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建筑师,她始终致力于探索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度联系。她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卓越的空间塑造能力,也展现了她在延续建筑历史、激活城市记忆方面的独特思考。 她主持设计的多个项目,都是这一设计理念的生动实践。其中,位于美国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中央公理会教堂(Central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礼堂(Chapel Hall)改造项目,是她“以设计延续记忆”理念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建于1893年的教堂,位于当地重要的历史街区——Stimson Avenue Historic District,多年来一直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随着教会的发展及社区对功能多样化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礼堂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使用需求。然而,作为历史建筑,其改造必须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项目预算有限,设计团队不得不在微小的空间调整中实现最大的效益。 在改造过程中,白佳樱带领的团队将“光”作为改造的核心要素。原有的矩形遮阳窗设置在哥特式拱形老虎窗内,无法更换的限制促使设计团队转而采用毛玻璃与青铜圆形装饰覆盖窗户,使自然光得以柔和地进入室内,同时提升整体美感。改造后,这些窗户仍可开启,有效改善室内通风,节约空调能耗,并保持外观的历史完整性。 礼堂下方的五扇拱形窗则经过细致修复,重现其百年前的工艺与美感。主入口走廊被赋予新的功能,作为展览画廊使用,天花板嵌入玻璃面板,引入天光,也可通过人工照明模拟自然光线,为空间带来更多层次感。墙面设置的织物板既作为艺术展示媒介,也为空间带来温暖与亲切感。新设的玻璃隔断门可在活动时提供私密性与声学隔离,且不妨碍自然光通透。通过扩展原有壁柱,门的收纳空间巧妙融入结构之中,形成空间的过渡与仪式感。值得一提的是,设计细节中多处使用圆形装饰与金属构件,以呼应主礼拜堂的历史语言,营造一种熟悉而庄重的氛围。这次改造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文化记忆,也为空间注入了现代功能与活力。项目完工后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颁发的 “原有结构设计保护奖(Citation for Sensitivity to the Original Structure)” ,以及由普罗维登斯历史保护协会(PPS)颁发的历史保护表彰奖,得到了业主、社区及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中央公理会教堂礼堂,摄影: Warren Jagger Photography) 另一个同样体现与历史对话的建筑作品,是新迦南图书馆(The New Canaan Library)。这座占地 42,700 平方英尺的新建筑,被称为新迦南镇的 “文化心脏” 。新迦南是现代建筑的重镇,这里汇聚了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玻璃屋、诺耶斯住宅以及如蛇形般蜿蜒的 Grace Farms 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 新图书馆的设计在延续现代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在地元素。建筑外立面以干砌石材为主,与环境浑然一体,其间点缀着高低错落的金属饰条与大面积玻璃开窗,模拟新英格兰地区林地的树木轮廓。建筑体量在地形中起伏,石材墙体与玻璃幕墙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轻盈而有张力的视觉节奏。
(新迦南图书馆外立面,摄影: Warren Jagger Photography) 作为 Centerbrook 的试点项目之一,该图书馆首次整合了新型能源与光环境模拟工具,推动了“可持续行动计划”的制定,目标是实现近零能耗和碳中和。整座建筑为全电系统运行,其能源使用强度(EUI)仅为17,比当地同类建筑的平均值低近九成。这一项目不仅荣获 Green Good Design Award、Concrete Innovation Award 等多项国际大奖,也被《Architectural Record》《Education Snapshots》《American Libraries》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成为可持续建筑与历史传承融合的范例。 除了已落成的项目,白佳樱在概念设计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研究能力与文化敏感性。她的作品 The Verdant Commons 聚焦于对一栋位于普罗维登斯市中心、已有多年历史的学生宿舍进行可持续改造。这座最初建成于1920年,前身为银行大楼的建筑,于1976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见证了普罗维登斯市一个世纪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层积与城市语境价值。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白佳樱始终坚持 “更新不等于替代” 的理念,主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通过延续原有结构逻辑和立面肌理,使旧建筑以新的姿态服务于当代学生的生活需求。 该设计以“生物亲和性”为切入点,通过屋顶花园、绿植墙体、共享厨房和“冬季花园”等空间策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身心健康、富有社区感的生活环境。设计保留了原有的 H 型平面格局与主结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自然光和绿化系统,使建筑空间焕发新生。原本狭窄而单调的走廊被重新定义为具有社交与学习功能的多元化空间,墙面与天花板的改造提升了光线与声学的舒适度。多个共享厨房被巧妙设置在原本不宜设为居住用途的区域,如楼梯间与电梯旁,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也创造出自然交往的节点,增强了居住者的社区归属感。
(The Verdant Commons 蜿蜒走廊空间效果图:白佳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中广泛采用了“轻介入”的历史保护策略。在不进行大规模拆改的前提下,通过局部优化与材料更新,实现了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这种策略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原始建筑的干扰,也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语言与城市记忆。例如,外立面延续了原有窗洞节奏与材质风貌,室内则采用可逆性强的构件进行功能重构,既尊重历史,又回应当代需求。这种“尊重与激活并重” 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白佳樱对历史建筑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对城市文化连续性的珍视。The Verdant Commons 不仅是一项校园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更新实践,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尝试。项目最终荣获 London Design Awards 建筑概念类金奖,不仅因为其卓越的设计成果,也因其在历史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前瞻性探索,为高校宿舍及更多老旧建筑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范式。 在当代城市更新频繁、文化记忆日益稀薄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师肩负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使命。通过对历史元素的保护与再诠释,建筑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堆砌,更是人与人、人与历史之间情感与认同的纽带。白佳樱的作品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设计语言和对文化的深度尊重,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建筑设计在传承历史记忆中的时代价值。(编辑:张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