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商讯 > 从生死救援到巅峰圆梦!骆驼喜马拉雅登山队范江涛登顶珠峰!

从生死救援到巅峰圆梦!骆驼喜马拉雅登山队范江涛登顶珠峰!

时间:2025-06-10 15:23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025年5月24日9时17分,骆驼喜马拉雅登山队队员范江涛成功登顶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两年前,他曾因在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8400米处救人,放弃了最后的冲顶,引发了媒体广泛关注。5月26日,范江涛入选“广东省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候选人”,其舍己救人的精神获得官方认可。从放弃登顶到圆梦珠峰,范江涛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对登山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两年前准备去救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要再去一次的,总有一天,这些苦要再承受一遍。所以过程中无论有多筋疲力竭,我都能承受。如今终于站在了那里,我没有任何遗憾了。”范江涛感慨。

  生死抉择:8400米处的生命礼赞

  时间回溯至2023年5月,范江涛在距离珠峰顶峰约400米处,遇到一名濒危的中国攀登者。这位登山者被挂在路绳上,整个人蜷缩着卧在雪地里,一只手没有手套,已被冻伤发黑,氧气已经耗尽,生命体征微弱。

  在珠穆朗玛峰“死亡地带”,国际登山界奉行着“8000米以上无救援”的生存法则。因为这个高度空气极为稀薄,气温极低且地形险恶,冒险救人可能让救援者自己也陷入生命危险之中。范江涛完全有理由继续前行:他为此准备了整整15年,投入了几十万元的攀登费用,此刻登顶梦想触手可及,不救人也不存在道德困境。另一边,向导也在不断催促着他继续向前,说今天天气不错,他一定可以登顶。

  但范江涛的心里并不平静,一边往上挪一边犹豫。10多分钟后,心中的仁爱战胜了理想,范江涛不顾向导的反对折返回去,并成功帮助这位陷入绝境的登山者下撤,打破了“8000米以上无救援”的惯例。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在普通环境下,扶起一个陌生人或许是举手之劳,但对登山者来说,在8400米海拔的珠穆朗玛峰上,放弃个人追逐了十多年的梦想,救助一名登山者,已超越了普通见义勇为的范畴。因为在这里,施救者的意外风险较普通攀登者高出数倍。范江涛的选择,本质上是用自己的生命权为他人的生命权作抵押。

  “救人是本能,登顶可以再来,生命只有一次。虽然没有登顶很遗憾,但是如果再来一次,我相信我还是会去救她。”范江涛的义举被央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网友赞颂他已经登上了“人性的珠穆朗玛峰”。“如果珠峰上都能伸出援手,城市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冷漠?”有人如是说。

  梦想重启:8848.86米的自我超越

  “说实话,每次想起珠峰,心里都特别复杂。两年前的那次转身,我把登顶的渴望悄悄埋在了雪地里。但山在那里,梦想不会消失,它会在某个时刻重新点燃,哪怕一切都得从头开始。”2025年,范江涛带着未竟的梦想重返珠峰。他从海拔7790米的营地出发,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冒着大雪,最终在5月24日9点17分成功登顶。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登顶后,范江涛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从8350的营地最后出发再向前冲刺,被堵在路上一个小时,在第二台阶又被堵一个小时,黑色的夜晚,凌厉的风雪,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勇气走到最后,阳光出来开始冲刺、到达、拍照,眼镜都忘了在哪里,原来真的会在8848犯低级错误。说不清楚登顶了以后是什么感觉,五味杂陈,珠峰这个梦想追逐了17年,终于可以开始下一个了。

  他的微信头像,也改成了在珠峰上举着五星红旗的照片。有人说,在他展开的五星红旗上,映照着两段传奇:一面是2023年那个转身的背影,一面是2025年登顶的荣耀。

  但,不论哪一面,范江涛的故事都在产生深远影响。2023年下撤后,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多个媒体将他的故事传播给了更多人,2025年珠峰攀登结束后,他又被邀请到多个学校演讲,在年轻人心中播下关于珠峰的种子。

  从8400米的生死救援,到8848米的梦想达成,范江涛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生动诠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见义勇为精神的时代升华——它不仅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永恒守护;不仅是个人美德的闪光,更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尺。

  当珠峰的冰雪映照出人性的光辉,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巅峰从不在于征服的高度,而在于心灵抵达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