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广袤原野上,李兵的水墨高原雪山系列作品犹如一座突兀而起的冰峰,以其凛冽的锋芒刺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温润语境,其画作既承袭了北派山水的雄浑气脉,又以独创的笔墨语言开辟出崭新的艺术维度。这位将半生岁月交付给川西高原的艺术家,用墨色与留白重构了雪山的灵魂图谱,在画纸上完成了对神圣地理的精神测绘。当我们凝视他笔下那些巍峨矗立的雪峰时,不仅能触摸到高原山石的肌理,更能感知到一个时代画家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与对艺术本体的深刻叩问。
李兵的艺术探索始终根植于对雪域高原的深情凝视。他以朝圣者的姿态丈量着每一寸冰川,在极寒中捕捉雪山瞬息万变的光影。这种写生经历,使他的创作超越了视觉真实的简单摹写,而升华为对高原精神的哲学观照。他笔下的雪岭如青铜浇铸,每一道皴擦都是大地骨骼的显影。观其画作,晨曦中的雪山被赋予了琥珀般的金色光泽,皴擦点染间既见传统斧劈皴的刚健筋骨,又通过墨色浓淡的精妙过渡,呈现出雪峰在晨光中逐渐苏醒的生命律动。这种将自然气象转化为笔墨气象的能力,恰如宗炳所言“应目会心为理者”,实现了物我两忘的创作境界。
李兵解构了传统文人山水“可游可居”的审美范式,建构起“可望可敬”的现代山水图式。他的雪山拒绝人类中心主义的亲近,保持着神性自然的矜持。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对自然虔诚的敬畏之心,他通过仰视的构图和纪念碑式的造型,赋予雪山以崇高的精神维度。 与此同时,李兵的革新也始终保持着与传统美学的基因联系。他的雪山画作既延续了北宋山水“大山堂堂”的构图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图景。他破解了传统水墨的密码,又用这些密码编写了新的程序,画面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打破了文人画“逸笔草草”的美学习惯,使观者重新思考真实与再现的古老命题。
当我们将视线投向李兵的艺术坐标系,不难发现其创作始终贯穿着三条精神脉络:对北派山水正大气象的承续,对高原自然的人格化诠释,以及对时代精神的视觉转译。在他的笔下,挺拔的雪峰如同民族精神的图腾,皴擦间迸发出铿锵之声;云雾缭绕的峰峦化作飘逸的诗行,将刚健与柔美调和成独特的审美韵律。这种刚柔相济的艺术品格,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艺术中的完美投射。 站在中国山水画史的长河中回望,李兵的艺术贡献已超越技法创新的范畴。他以高原雪山为载体,重构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范畴,使原本作为山水画边缘题材的雪域景观,升华为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当都市文明在消费主义中集体失重时,这些墨色构筑的垂直世界,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引力。当世人惊叹于他笔下雄伟的雪峰时,或许更该倾听那皴擦间回响的文化自觉——那是对自然圣境的敬畏,对艺术本体的坚守,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高度的丈量。(撰文:DeepSeek | 供稿:苏东华) 李兵作品欣赏
李兵画家简介
李兵,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雪山画研究会主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诗词作家,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创始人。曾获“2019中国书画年度人物”、“国际和平艺术家奖”、“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等荣誉。其作品被收藏悬挂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会议室、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澳门特区政府、泰王国钦赐淡浮院、成都锦江大礼堂、四川体育馆、四川省新闻发布厅等重要场所。近两年新创作的《亚丁神彩》被香巴拉博物馆陈列。《金色亚丁》被十一世班禅大师确吉杰布收藏。《金晖映雪》悬挂于成都世界大运会主场馆一楼会见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