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到扎根美国纽约的独立制片人,王子龙以敏锐的创作视角和扎实的制作功力,走出了一条连接中西、跨越语境的电影之路。从《Beyond Farewell》《The Damp Season》到《Dregs》,他的作品屡次入围罗德岛国际电影节、芝加哥国际电影节、HollyShorts等奥斯卡认证影展,展现了打造跨文化共鸣叙事的非凡能力。 在本次访谈中,王子龙分享了他的创作初心、职业转折与面向未来的思考。 记者:《Beyond Farewell》相继入围罗德岛、奥伯豪森等顶级影展,您是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共鸣的作品?
(Beyond Farewell讲述了在失去挚爱的余晖中,一位人工智能工程师借自制的AR眼镜,重新触碰那段逝去的温柔的故事) 王子龙:这个故事聚焦“失去”与“和解”这两个具有普世情感的主题。对我而言,创作的核心在于保持叙事的真实感,确保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能增强情感的张力与触达力。幸运的是,我们有一支才华横溢、理念一致的创作团队,将构想逐步化为现实。当作品在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这样的世界顶尖舞台上获得认可时,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真诚创作所释放出的力量。 记者:您制片的短片《The Damp Season》斩获CineYouth最佳剧情片奖,入围第六十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并入围戛纳短片角,您认为影片打动评审与观众的关键是什么?
(The Damp Season讲述的是随着母亲潜藏的另一重人格——一个与女儿年纪相仿的少女——逐渐浮出水面,母女之间多年未解的隔阂悄然松动,情感的暗流开始涌动。) 王子龙:这部作品以细腻的方式探讨了身份认同与自我蜕变,这正击中了年轻观众的内心。我们始终关注主角内在世界的挣扎与成长,让角色的情感弧光真实可感。CineYouth的认可证明了我们确实与目标观众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连接,而作为唯一一部入围第60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短片,为我们的作品提供了不少曝光量,也让我坚定了我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
(王子龙参加第六十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映后访谈) 记者:《Dregs》在HollyShorts和Bronzelens等奥斯卡资格影展备受瞩目,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Dregs剧照) 王子龙:预算限制始终是独立电影面临的最现实挑战,而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创作初衷、拒绝妥协。为了在纽约拍摄这部改编自2016年亚裔警官Peter Liang执法争议真实事件的作品,我们不仅要面对创作上的压力,更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精细调配每一个环节。幸运的是,我们的团队在价值观上高度一致,对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与表达力量充满信心。这份共同的信念,成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推动项目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小小球神不好惹》与英文翻拍剧《Breaking The Cue》) 记者:您通过麦芽国内爆款剧《小小球神不好惹》的英文翻拍版《Breaking The Cue》进军出海短剧制片领域,如何平衡传统电影与新媒体内容的制作逻辑? 王子龙:短剧尤其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平台,更强调即时的观众触达与更高密度的叙事节奏。我们在《Breaking The Cue》中着力实现“分钟级”的情感爆发,同时仍保留足够的叙事纵深和角色发展空间。与传统电影相比,关键在于根据媒介的特性调整创作方法论——不是“削足适履”,而是找到适配不同形式的叙事张力。 记者:您在《Until He’s Born》等项目中扶持18岁导演完成第一部大型短片创作,并入围第三十一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并作为管虎导演戛纳一种关注大奖电影《狗阵》在该影展的开幕影片,您为何特别重视新人培养?
(《Until He’s Born》剧照) 王子龙:我始终相信,电影的未来属于那些带着新鲜视角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像NFFTY、CineYouth这样的青年影展平台,为新人创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发声机会。作为制片人,能陪伴他们从构想到实现,是一件既有挑战又令人欣慰的事。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能量。 记者:对那些希望走向国际的年轻制片人,您有什么建议? 王子龙:首先,要始终忠于你真正相信的故事。真诚,是可以穿透语言和文化的。其次,要学会信任与协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制片人并不是什么都亲力亲为,而是如何激发团队的最大潜能。最后,要有耐心。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打磨和不断的积累。 从武汉走向世界,王子龙用跨越文化藩篱的作品,讲述着没有国界的动人故事。他坚信,影像的力量不在于语言的统一,而在于情感的共振。在这条用光影搭建文化桥梁的路上,他仍在坚定前行。 (汪旭) |